三尺不知寒,持来七尺竿。
坐临冰凿凿,时拂玉珊珊。
欲识高人意,宜从冷处看。
严冬阳在下,疑有蛰龙蟠。

【注释】

钓雪:用冰作钓饵。三尺不知寒,指垂钓者不畏严寒。持来七尺竿:形容冰钓所用的冰钩、冰杆等工具十分长。坐临冰凿凿,指坐在冰上,冰面像凿子一样坚硬。时拂玉珊珊:形容冰面上的鱼鳞状花纹,犹如美玉般晶莹透亮。欲识高人意,宜从冷处看:意思是说,要想了解钓鱼人的高超技巧,应该去冰天雪地的寒冷地方观看。严冬阳在下,疑有蛰龙蟠:在严冬时节,阳光照耀着冰面,好像有蛰伏着的龙盘踞在那里。蛰龙指蛇或龙。

【赏析】

《钓雪》,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按唐人习惯,绝句为四句,此诗共五句)。全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当时作者正困顿失意,仕途不得意,于是隐居鹿门山中,过着清苦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

首句“三尺不知寒”,说明垂钓的环境十分寒冷,但垂钓者却毫不在意;次句“持来七尺竿”,则形象地描写了垂钓所用之竿的长度,这竿之长,可以使人感到它所承受的负荷之重;第三句“坐临冰凿凿”,是写坐在冰块上时的感觉,冰面像凿子一样坚硬,足见其寒气逼人的程度;末句“时拂玉珊珊”,写冰面上的鱼鳞状花纹,犹如美玉般晶莹透亮,这不禁令人联想到那“冻死骨”的惨景,从而感叹于垂钓者的技艺高超。

这首诗以“钓雪”为题,实际上写的是垂钓者不畏严寒而进行垂钓的场景。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以垂钓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钓”字而写的。但这个“钓”字并不是单纯指垂钓的动作,而是包括了整个垂钓过程中的种种细节。

首句中的“寒”字,不仅写出了环境之冷,而且还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寒”与“钓”相呼应,既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暗示了垂钓者不怕寒冷的精神风貌。

次句中的“竿”和“七尺”二字,则直接点明了垂钓的工具及其长度。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到垂钓者是如何在严寒之中,依然能够坚持下来进行垂钓。

三、四句中的“坐”、“临”、“拂”等动词,以及“冰”和“玉”这两个形容词,都生动地描绘出了垂钓者在冰面上进行垂钓时的情态和环境。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画面感,让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寒冷而又宁静的垂钓场景。

末句中的“疑有蛰龙蟠”,则是诗人对于垂钓者技艺的进一步肯定。这里的“蛰龙”指的是蛰伏着的龙,而“蟠”则是指盘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垂钓者依然能够捕捉到鱼,这足以证明他们的技巧之高超。

这首诗通过对垂钓这一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垂钓者不畏严寒、专注致志的形象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