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桑麻付劫灰,流离琐尾怯归来。
仓箱有粟鸟争啄,篱落无人门自开。
避地偶随亲友去,隔溪潜约女儿回。
斯民忧乐诚吾事,满目凄凉亦可哀。
【解析】
此诗为“防城”之作,是诗人避乱南迁途中所作。首联写战乱后荒凉的景象;颔联以仓箱有粟、鸟争啄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百姓生活艰难,无人照应,只能自顾不暇;颈联写与亲友相随而行,女儿相约而回;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全诗语言朴实,风格沉郁,意境深远,富有民歌风味。
【答案】
译文:
战乱过后村庄荒废,鸡犬桑麻都成灰烬。我流离失所像那瘦弱的麻雀,怯生生地回到这人间。
家里仓库里的粮食被鸟儿啄食一空,篱笆旁没有人,门却自然开启。
为了躲避战乱,我和亲人们一起逃难到南方,隔着山溪偷偷约定,要带着女儿回家乡。
我忧国忧民的情怀确实应该承担,满目凄凉也令人悲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乾符五年(878),当时作者从岭南经江西、福建到达福建汀州(治所在今长汀县)。在途经闽西武夷山时,他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语言朴实,情感深沉,风格沉郁,意境深远,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
首联“鸡犬桑麻付劫灰,流离琐尾怯归来。”描绘了战后荒凉景象。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抒发了因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而带来的哀愁。“劫灰”一词,不仅写出了战火之烈,而且写出了战乱之广;“桑麻”一词则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诗人把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比作风中残存的余烬,形象地写出了战乱的惨状。同时,“鸡犬桑麻”也暗含了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情。“流离琐尾怯归来”,诗人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比作细如毫末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是多么的深重。而“怯归来”三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百姓们在战争中的无奈与痛苦,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胆怯。这种无奈与无助的情感,正是诗人内心对于战乱所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刻感受。
颔联“仓箱有粟鸟争啄,篱落无人门自开。”描写了战后百姓的生活状况。诗人通过这一景象,生动地写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仓箱有粟”,指的是百姓们的家中虽然还有粮食,但已无法养活全家人的生活。因为战乱导致百姓们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甚至粮食也会被抢掠一空。“鸟争啄”三字,则写出了战乱给百姓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篱落无人”则写出了百姓们由于缺乏劳动力,家中无人照应,使得原本简单的篱笆也失去了作用,自行倒塌,进一步衬托出了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
颈联“避地偶随亲友去,隔溪潜约女儿回。”则是对百姓们生活的进一步描写。诗人在这里描述了自己与亲友们一起逃难的情景。虽然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与亲友们一起逃离这个乱世。同时,诗人还描述了与亲友约定之后,带着女儿一同返回家乡的情景。这种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乱的恐惧以及对亲人的依恋之情,也体现了百姓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斯民忧乐诚吾事,满目凄凉亦可哀。”则是诗人对整个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状况的深入反思。诗人通过对这一时期内百姓生活状况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感慨与看法。他认为,战乱期间的百姓们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但他们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生活。因此,他深感责任重大,需要时刻关注并努力改善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他也认为战乱给百姓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尽管战乱给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损失,但他依然希望百姓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在战乱期间不断努力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