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烽烟卷土来,求鱼缘木竟成灾。
奸雄末路多寻死,社稷前途实可哀!
藏蛰龙蛇苏汉畤,失群麋鹿走苏台。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
感事
万里烽烟卷土来,求鱼缘木竟成灾。
奸雄末路多寻死,社稷前途实可哀!
藏蛰龙蛇苏汉畤,失群麋鹿走苏台。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
诗句释义
万里烽烟卷土来:描述边疆战事频繁,烽火连天的景象,暗示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
求鱼缘木竟成灾:指出在追求某些目标时,往往因方法不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奸雄末路多寻死:表达了对那些奸诈之人最终走向灭亡的悲观看法。
藏蛰龙蛇苏汉畤:意味着在困境中隐藏起来的潜力或力量将逐渐复苏。
失群麋鹿走苏台:比喻失去方向或依靠的人在困难中寻求出路。
贞元倚伏天难问:表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很难预测未来和解决困难。
译文
万里烽烟卷土而来,寻求食物却误入歧途而酿成大灾。奸诈之徒在临死前多寻死亡,国家的前途实在令人悲哀。隐藏蛰伏的龙蛇将在汉畤苏醒过来,失去群体的麋鹿会逃到苏台。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上天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何时才能有像钟一样的人才出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呢?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处境的深切关注。首联以“万里烽烟卷土来”开启全篇,形象地展现了边疆战事连连,烽火不断的景象,象征着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接下来的诗句,如“求鱼缘木竟成灾”、“奸雄末路多寻死”,则深刻揭示了个人行为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诗中还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例如,“藏蛰龙蛇苏汉畤”暗指在国家危机时期,潜在的力量和智慧可能被压抑,一旦时机成熟,它们便会重新崛起。而“失群麋鹿走苏台”则形象地描述了在混乱中,个体可能会迷失方向,寻求庇护,反映出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迷茫与无助。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深切期待。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天命与人事关系的哲学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英雄人物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和个体命运的描述与反思,展现了一位文人在动荡时局中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思考,体现了其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