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兴转浓。
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
申江旅次
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兴转浓。
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
注释:
申江旅次:在长江边过夜时写下的诗。
晚来:傍晚时分。
飞雪又重重:雪花飘落,纷纷扬扬,密密匝匝。
乱酌无巡:没有固定的饮酒节奏,随意地喝着。
兴转浓:兴致更浓厚了。
拥被欲寻:裹着被子想要寻找。
归去梦:回到家乡的梦。
冷魂飞不过吴淞:形容夜晚寒气逼人,连带着梦境中的魂魄都难以渡过吴淞江。
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兴转浓。
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
申江旅次
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兴转浓。
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
注释:
申江旅次:在长江边过夜时写下的诗。
晚来:傍晚时分。
飞雪又重重:雪花飘落,纷纷扬扬,密密匝匝。
乱酌无巡:没有固定的饮酒节奏,随意地喝着。
兴转浓:兴致更浓厚了。
拥被欲寻:裹着被子想要寻找。
归去梦:回到家乡的梦。
冷魂飞不过吴淞:形容夜晚寒气逼人,连带着梦境中的魂魄都难以渡过吴淞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鉴赏时,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此诗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在寒食节思念远方的吴湘玉,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哀伤之情;然后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此诗用典,用“落花”来比喻亡妻;最后分析诗歌的手法和结构。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 首句“回思旧事堪怜惜”,是诗人回想过去的事,感到可叹可怜。 (2)
【注释】 1. 吴湘:即李白,字太白。 2. 卧病:因病卧床不起。 3. 经旬:十天、一月等。 4. 怨转痴:由怨恨转为痴迷。 5. 罡风如剪:狂风就像剪刀一样。 6. 怜卿:怜悯你。 7. 故筑香坟:所以特意为你建造了香气四溢的坟墓。 8. 荔支(lì zhī)病:比喻因相思而得热病。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诗人在病中怀念友人李白,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和哀悼,并为之痛哭流涕
【注释】 ①挽:送别。湘:指湖南省,潇湘即湖南。②太息:叹息。③“阿母”句:吴氏母亲不怜惜女儿,认为她命短而不肯嫁人。④兰香:指杜兰香,即杜少陵。⑤“前身”二句:说自己的前身就是杜兰香,因被母亲所弃而被遗弃到人间来投胎。⑥“何事”句:为什么命运如此多舛?⑦“空闺”句:说自己的空闺寂寞无人来,只有孤灯伴我长夜思。⑧“泪痕”句:泪水已将枕屏都打湿了。⑨“此恨”句:这满腔怨恨,又不知向谁诉说
申江即景 此景中原得未曾,楼台处处两三层。 沿江无数垂杨绿,一树垂杨一盏灯。 注释: 申江:这里指的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位于江苏省境内。原得:本来不曾见过。 两三层:形容楼台建筑的高低错落,层层叠叠。 盏:这里指的是灯笼,用来照明。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首句“此景中原得未曾”,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对于这种美景的惊奇和赞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吴淞夜泊》。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船向吴淞浅处行,楚人水调倚窗听。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乘坐的船正在吴淞江边行驶,而船上的人正倚窗欣赏楚地的曲调。这里的“吴淞”指的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淞口,是一个古老的渡口。诗人在船上听着楚地的音乐,这可能是指他听到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或者楚地特有的曲调。 2. 笛声吹落江心月,水上渔灯天上星。 这句诗描述了江面上的景象:笛声悠扬
通州舟次 轻舟一夜响潺潺,知过河流第几湾? 晓起推篷窗外望,依然身在麦花间。 译文: 在通州的船上,我听着船桨击水的声音,不知道这河水流经了多少个弯。早上起来,推开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色,发现自己仍然身在麦田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通州船上的感受。首句“轻舟一夜响潺潺”形象地描绘了船桨击水的声音,以及船在水面上行驶的场景。第二句“知过河流第几湾?”则引发了诗人对河水流经之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