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又占故园春,犹是天公雨露仁。
剩有延平祠入梦,已无花下咏花人!
【注释】:
一枝又占故园春,犹是天公雨露仁。
——梅花再次开放,占领了故园的春天,这还是上天对它的恩赐。
一枝、故园、天公、雨露、仁。
剩有延平祠入梦,已无花下咏花人!
——只有梅花进入了梦中,再也没有人能在花下吟咏梅花了!
剩有、延平祠、入梦、咏花人。
赏析:
此诗以梅花自况,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自己漂泊流离的深切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而含蓄委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枝又占故园春,犹是天公雨露仁。
剩有延平祠入梦,已无花下咏花人!
【注释】:
一枝又占故园春,犹是天公雨露仁。
——梅花再次开放,占领了故园的春天,这还是上天对它的恩赐。
一枝、故园、天公、雨露、仁。
剩有延平祠入梦,已无花下咏花人!
——只有梅花进入了梦中,再也没有人能在花下吟咏梅花了!
剩有、延平祠、入梦、咏花人。
赏析:
此诗以梅花自况,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自己漂泊流离的深切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而含蓄委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即找出关键语句,理解其意境、情感以及运用的手法等,再进行赏析。此题注意从意象入手来分析。 妙高台:山名。“妙”是形容词作名词,指山的名字妙高。 空山落叶无人径:在空寂的山中只有几片落叶覆盖着小径,没有人行走的痕迹。 独访先生胜迹:一个人去探访先生曾经游历并赞美过的地方。 南渡莺花三月梦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牡丹的描写寄寓自己的思想。“瓦盆专仗栽培力”,以瓦盆比喻自己,突出了自身的处境与处境。“好趁春风次第开”,是说趁着春风的吹拂,牡丹将次第绽放。“次”在这里有“一次”“顺序”的意思,这里取“顺次”“顺序”之意。 【答案】 莫恃繁华富贵胎,已离故土出山来。 瓦盆专仗栽培力,好趁春风次第开。 注释: 莫恃:不要依赖、不要倚仗。 瓦盆:用来栽花的浅底盆
【注释】 水边篱落自横斜,料得南枝已着花。 欲作师雄酣一梦,冷魂归去已无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梅与画中的梅花。“水边篱落自横斜”,点出画中的梅花是在水边篱落旁的,而不是在高山深林中。“料得南枝已着花”,则说明梅花是南方的,因为北方没有梅花。“欲作师雄酣一梦”,师雄为南朝宋诗人谢赫之误书。师雄曾于仲尼庙前醉睡,后梦见孔子对他说:“汝可入吾庙,求吾像,立笔为画。”师雄醒后见其梦中所见
【注释】 秋江:秋天的江水。涨:上涨。篙:撑船用的竹竿。浩歌:长声高唱。黑风:指秋风。天外:天际。重洋:大海。洪波:大波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对秋江泛棹图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友谊。首句“秋江又涨水三篙”,写秋江之盛。“三篙”是撑船用的竹竿,这里用以象征江水之深,也暗示了泛舟者技艺之高超。次句“自在中流发浩歌”,则写泛舟者在秋江泛棹行乐时的豪情逸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秋江泛舟行乐图。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同乡竟在异乡亲,萍水论交面目真:这句诗描述了虽然都是乡人,但在异地他乡却如同陌生人一般,通过泛舟泛水来结交新朋友,展现了一种真挚的友谊。 2. 我寄鮀江君鹭岛,一方秋水溯伊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一只寄居在鮀江上的鱼,而将友人比作鹭岛上的鸟,用秋天的水来象征时间的流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把握其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对诗歌的意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着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此题中,“出处依稀似乐天”一句是写苏轼遗像,“乐天”指白居易,这里用乐天来比喻苏轼,说明苏轼与白居易一样,一生坎坷,遭遇不幸。第二句“逢山未免更流连”,意思是说,苏轼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而不得志,因此他面对山川总是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