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云阴日色微,一鞭秋影逐尘飞。
村风野色都收拾,也算登高应景归。
【注释】
天际:天空。云阴日色微:天边布满乌云,天色昏暗。一鞭秋影逐尘飞:指骑马赶路时尘土被风吹起的景象,这里借指秋天景色的萧瑟。收拾:收拢、整理。应景归:顺应季节的变化回到家乡。
【赏析】
这是一首重九登石门岭的原韵诗。首句写登高所见,次句写登山所见,末句写登高所感。三句“收拾”二字,用得精当,使全篇意境大开大合,气象恢宏,境界开阔,令人神往,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天际云阴日色微,一鞭秋影逐尘飞。
村风野色都收拾,也算登高应景归。
【注释】
天际:天空。云阴日色微:天边布满乌云,天色昏暗。一鞭秋影逐尘飞:指骑马赶路时尘土被风吹起的景象,这里借指秋天景色的萧瑟。收拾:收拢、整理。应景归:顺应季节的变化回到家乡。
【赏析】
这是一首重九登石门岭的原韵诗。首句写登高所见,次句写登山所见,末句写登高所感。三句“收拾”二字,用得精当,使全篇意境大开大合,气象恢宏,境界开阔,令人神往,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注释】 重阳节:古代节日。石门岭:山名。在今陕西商县西南。原韵:即重九登石门岭原韵诗,作者自注“同前”。 【赏析】 《重九登石门岭》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自己对石门山的深厚感情作结句,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 首联两句,点出重九日登石门山之因由。“佳章雒诵”四字为自谦之辞,意即多次诵读这首七律,反复回旋于心头,久久不忍释卷。“文缘”二句,写登临之乐
【注释】 观雨即事 本来僧道亦凡人,随例登坛叩上真。 不是长官祈祷出,须知涓滴尽皇仁! 【赏析】 《观雨即事》,是一首咏雨的诗,描写了僧人和道士在祈雨时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恩泽百姓、关心民生的赞赏之情。 首联“本来僧道亦凡人,随例登坛叩上真”,诗人通过观察,发现僧人和道士虽然都是修行者,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和仪式进行祈祷和祭祀。这里的“随例”是指按照传统习俗或规定行事
【注释】 观雨:观赏雨景。即:就,便。瓦鹊:古时屋檐下或窗台上的鸟,形状像燕子而小,喜在屋上飞翔。 【赏析】 《观雨即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杂言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28个字。首句点明题意:诗人观赏雨景;二、三两句写农民丰收之喜悦;末句写瓦鹊对农民丰收的喜悦。 这首诗以“观雨”为题,实际上描绘的是农民丰收之喜悦,表现了作者关心农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首句“四乡连日互阴晴”,写雨势连绵不断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解释: 1. 秋士悲秋感慨增 - 秋天的诗人因秋风而感到悲伤并增加了感慨。 2. 吟秋好句笔能胜 - 诗人在吟咏秋天时,用笔胜过其他任何人。 3. 城东雁塔题名处 - 指的是城东的大雁塔(位于长安城),是唐代诗人杜甫曾经题写名字的地方。 4. 留待明秋拾级登 - 诗人希望在下一个秋天,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拾级而上。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
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杖策师门点也狂,随人觅句坐禅堂。 笑渠未识诗中味,就使闻樨不觉香。 注释: 杖策师门:拿着拐杖走在师门,形容诗人豪迈不羁的个性或志趣。点也狂:表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随人觅句:跟随别人学习写诗。坐禅堂:坐在禅堂里,这里可以理解为沉浸在诗歌创作的世界中。 笑渠未识诗中味:嘲笑那些不了解诗歌真正内涵的人。渠,指他。 就使闻樨不觉香:即使闻到桂花的香味也感觉不到。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疏通全诗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引玉抛砖索和歌”的意思是:我拿起一块玉,抛去一块砖,请求大家为我唱支和歌;“再和徐展云先生重九登石门岭原韵”的意思是:现在我要重和徐展云先生的《重九登石门岭》的韵,“今朝洗耳听吟哦”意思是:我今天洗耳恭听吟咏之声;“满城一句留千古”意思是:这一句话流传千古,“语可惊人不在多!”意思是:语言可以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