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解组官书晋,和民韬光璞抱荆。
时地限人毋自苦,故山猿鹤有同行!
【注释】
陶公: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解组:辞去官职。晋:指晋代诗人陶渊明。和民韬光璞抱荆:指隐居生活。和:和光同尘。韬:藏匿、隐藏。璞:未雕琢的玉。抱荆:即“抱朴”,抱着朴素之心。行:行走、行动。故山猿鹤:指隐者的山林朋友。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时在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陈基六是诗人的朋友,两人在新竹吟坛相遇。陈基六口占绝句见赠,于是也写了两首绝句回赠。
首联写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归隐田园生活。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因不满官场污浊,毅然辞官归隐。这两句用典,暗点陶公解组归田,与上文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的景仰之情。
颔联写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过着“和民韬光璞抱”的生活,与世无争,与民为善,保持着质朴之心。“行”、“有同行”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景仰,又流露出自己渴望过这种生活的愿望。
最后两句写与隐者的交往。陶渊明的山林朋友,如“故山猿鹤”,都是性情高洁之人,他们相互交往,互相理解,共享天伦之乐。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闲适,以及与隐者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诗通过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描绘与赞颂,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与陶渊明的交往,也体现了作者与隐者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