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鹬蚌不甘休,蓦地渔人一网收。
试问竞争何所事?
自家说不出来由。
注释:
- 相持鹬蚌不甘休:形容双方斗争激烈,难以停止。
- 蓦地渔人一网收:突然之间,渔人用网将鹬和蚌都捕住了。
- 试问竞争何所事?自家说不出来由:试着问问自己,竞争到底有什么用呢?我自己也说不出原因。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鹬蚌之间的斗争,讽刺了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行为。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相持鹬蚌不甘休,蓦地渔人一网收。
试问竞争何所事?
自家说不出来由。
注释: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语言表达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手法、情感、意境等。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乡下止斗偶成”意为:乡下人打斗后停战,偶然写成的一首诗。“望见军容一一逃,守门老妇口哓哓。”意为:远远地望见了军容,一个个都逃跑了;守门的老妇人还在大声地叫喊。其中“一一一”指“个个”
注释: 1. 辛勤终岁力于田:辛勤劳作一整年。 2. 积蓄金钱忽化烟:辛苦积累的钱财突然化为乌有。 3. 到得金钱轰化尽:到了最后,所有的钱都花光了。 4. 相看垂泪悔从前:看着对方流泪,后悔当初的决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困苦,对财富的贪婪和失去后的悔恨之情的诗。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农民辛勤劳作一整年,为了积攒金钱而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最终却发现所有的钱都花光了
解析: 1.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奋勇冲锋人杀人,见兵如见五瘟神。”:这句诗描述的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场景,战士们勇敢地冲锋向前,仿佛面对的是一群邪恶的鬼怪。这里的“五瘟神”是道教中的五个恶魔,通常代表疾病和灾难的象征,用来形容战场上的敌人。 - “奈何菩萨低眉说,不敌金刚怒目瞋?”:这里描绘的场景是一位菩萨(通常指慈悲为怀的神灵)在面对恶势力时不得不低头妥协,而另一位金刚则怒目圆睁
【注释】 1.鲁仲连:战国时齐国辩士,以智慧和勇敢著称。 2.解纷排难息烽烟:化解纠纷,排除危乱,平息战祸。 3.定须火烈民知畏:必须使用猛烈的手段让百姓知道畏惧。 4.用猛宜师子产贤:采用严厉的刑罚是合适的,因为子产是一位贤明的司法官。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主张。他认为,像鲁仲连一样的智慧和勇敢的人,可以化解纠纷、排除危乱,平息战祸。因此,他主张必须采取强硬的手段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赏析: 我们来解析这首诗的原文。 《题林叔臧鼓浪屿菽庄》是许南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几经小劫历红羊”,表达了诗人历经沧桑,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变故。而“一瞥华年鬓欲霜”则描绘了他年华老去、头发斑白的情景。第三句“破费买山钱十万”,表现了诗人为了实现心中所愿,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山林。最后一句“武陵世外作渔郎”则描绘了他的理想生活状态,即在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卜筑园林近洞天,避人避世地行仙。 注释1:卜筑,选择建造。林叔臧,林尔嘉(1872-1930),字叔臧,号梦兰,福建闽侯人,晚清民国时期诗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与林徽因并称“林林”。 译文1:在鼓浪屿的园林中卜筑家园,仿佛接近天界一样,这里远离世俗纷扰。 听潮楼上频频向东眺望,眼前的鹿洲、海浪如鲲鹏翻腾般壮美而让人怆然。 注释2:听潮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