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争买逐时新,阅历共和五族春。
独抱琵琶江上望,茫茫谁是有情人?
施君涵宇为其所欢索句,书此应之
燕支:地名,今河北蓟县。唐时以出产的红蓝彩石作为绘画颜料,故称。燕支山是著名的画山。
“独抱琵琶江上望”:指王昌龄在洛阳与李白不期而会,两人一见倾心,遂结下深情厚谊。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的心情。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抒情,尾联收束全诗。
燕支争买逐时新,阅历共和五族春。
独抱琵琶江上望,茫茫谁是有情人?
施君涵宇为其所欢索句,书此应之
燕支:地名,今河北蓟县。唐时以出产的红蓝彩石作为绘画颜料,故称。燕支山是著名的画山。
“独抱琵琶江上望”:指王昌龄在洛阳与李白不期而会,两人一见倾心,遂结下深情厚谊。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的心情。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抒情,尾联收束全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诗句释义 1 抗手飞吟:意为挥笔疾书,如同飞翔的翅膀。 2. 七洲:泛指海上的七个岛屿或国家,此处可能指东南亚诸岛。 3. 李、郭御仙舟:李和郭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或者诗人,御仙舟则形容他们的船如仙人的座驾,能穿越海洋。 4. 群瞻:众人仰望。 5. 沧溟海尽头:大海的尽头,意指未知的远方。 译文 挥笔疾书,如同飞翔的翅膀般快速地写下这些句子。我望着那些如仙人般的船只在海上航行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风急霜天一雁书,奚囊得句近何如? - 注释: 风急霜天,形容天气寒冷;一雁书,比喻信使。奚囊,古代的一种小袋子,用以盛放信件和物品。得句,指得到佳句,即好的诗文。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收到远方亲友的信物时的惊喜之情。信中的内容如同一只在霜天飞鸿的书信,承载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诗人打开信袋,发现里面的是一句佳作,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 2. 婿乡知否桃源里
诗句原文: 斗角钩心各蕴奇,外孙幼妇索曹碑。 奸雄亦有输人处,羡杀杨修是小儿。 译文: 在建筑的精巧结构中,每个角落都藏着不同的巧妙设计。这些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外观,还涉及到内部空间的优化和利用。 注释: 1. 斗角钩心 - 指的是建筑物的斗拱和屋檐之间的巧妙设计和布局。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可以有效地分散压力,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 2. 外孙幼妇索曹碑 -
施君涵宇为其所欢索句,书此应之 施君涵宇,即“施君”,是诗人的自称。涵宇,意为涵养修养,意指诗人自谦其诗才不高。为其所欢,即“为某人所喜欢”,指他的好友张可久。 镜里羞颜两鬓华,春风看遍自由花 “镜里羞颜”形容女子羞涩的样子,“两鬓华”则表示年岁已高,两鬓斑白。春风,这里指的是春天的风,象征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季节。自由花,这里指的是春天开放的花朵,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生命。整句诗的意思是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黯然欲别近清明”:黯然,意为心情沉重、忧郁。欲别,即将要分别的意思。近,接近。清明,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是一个气候宜人、万物复苏的时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这个清明时节,因为要送朋友王少涛返回台湾而感到依依不舍的心情。 2. “触我思乡百感生”:触,触动、引发。这里指王少涛即将离去,触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百感,形容各种复杂的情感。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郑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第一句:“夜游秉烛踏山庄” - 乙卯:指的是诗人在1765年(乾隆二十年)的农历五月。 - 张灯:即点亮灯笼,这里指点上蜡烛。 - 游:游玩。 - 秉烛:手持蜡烛。 - 踏山庄:踏遍山庄。 第二句:“裙屐相邀趁晚凉” - 裙屐:古代妇女穿的鞋和裙子。 - 相邀:相互邀请。 - 晚凉:夜晚凉爽的时光。 第三句:“月正圆时花正好” - 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