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鯓王入小西门,一月香烟不断温。回驾遍游城内外,下船时节已黄昏。
注释:台湾竹枝词
鲲鯓王(即南鲲鯓代天府):在台南市中西区,主祀福德正神。
小西门:在台南市区内,是台南市的古称之一。
回驾:指返回原地。
温:温暖。
城内外:指城内和城外的街道。
下船时节:指船只停靠的时候。
黄昏:傍晚时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夜市画面。诗人以鲲鯓王为主角,描绘了他入小西门、香烟不断、遍游城市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繁华景象的喜爱之情。
鲲鯓王入小西门,一月香烟不断温。回驾遍游城内外,下船时节已黄昏。
注释:台湾竹枝词
鲲鯓王(即南鲲鯓代天府):在台南市中西区,主祀福德正神。
小西门:在台南市区内,是台南市的古称之一。
回驾:指返回原地。
温:温暖。
城内外:指城内和城外的街道。
下船时节:指船只停靠的时候。
黄昏:傍晚时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夜市画面。诗人以鲲鯓王为主角,描绘了他入小西门、香烟不断、遍游城市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繁华景象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逐项分析。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应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作答;另外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注释,如“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羁旅”等。最后要附上赏析,注意字数限制。 “此地原羁旅,逢君是故人。”首联交代诗人当时客居在鮀浦的原因,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羁旅”即羁留漂泊之人
送王泳翔屏山访友(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名山有佳友,相得每相从。 - 注释:“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高山,“佳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他们在一起时总能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 译文:那些闻名的高山,那里有着与我志趣相投的好友们,他们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 2. 古木斜阳挂,迷津野老逢。 - 注释
【注释】 台:指台湾。乙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叶”:指清朝灭亡后,台湾先后由不同政权统治的情况。“自处贫非病”:说自己贫困不是病态。“相传笔代耕”:说传家以写诗为业。“问天何罪戾?误我是功名”:问苍天为何有这等罪过;误我一生是功名。“一掬思乡泪,松楸弃祖茔”:流下思乡的泪水,放弃祖宗的基业。“松楸”:松木棺材。“一掬思乡泪”即一掬思乡之泪,形容悲苦之情。 【赏析】 此诗题作“台感”
【解析】 (1)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一年。诗人在台南筹防局时,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慨颇深。“忆昔”二字总领全诗,表明诗人回忆往昔的情景。 (2)“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义愤同”,意指乡人与作者有共同的义愤。 (3)“黔驴”,指贵州产的驴。《黔游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见之者无不愕跃。”意思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将一只贵州驴运到京城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二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宴会上,宾主之间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当筵无俗客,宾主共徘徊: - 无俗客:宴会中没有普通世俗之人,只有高雅的宾客。 - 宾主共徘徊:主人和客人一起徘徊,相互欣赏对方,体现了宾主间的和谐与尊重。 2. 帘影入纤月,车声响薄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孝弟皆天性,披图自有真。荆田欣爱日,萱国庆长春。燕喜诗歌鲁,乌私表欲陈。触予游子恨,风木倍思亲! 注释:孝顺和弟妹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看这幅画就能明白这一点。荆山田里的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的生日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燕地的人们喜爱唱歌跳舞(这里可能指燕赵地区的民风),乌鸦在树上筑巢,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触动了我游子的哀愁,看到这棵枯死的大树,我更加思念亲人。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一 主人邀请重聚,几榻清幽无尘埃。日间畅游陶渊明,风流才子贺知章。众人皆为韵友,独我劳碌心未宁。仍忆兰亭雅集时,诸王皆是亲族朋。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 主人邀再饮:主人再次邀请大家共饮。 - 几榻净无尘:房间非常干净,没有一丝灰尘。 - 日涉陶元亮:日间游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风流贺季真:形容人才出众,风度翩翩如贺知章。 - 群公皆韵友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宝琛,“喜”“赖”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有客悬徐榻,劳君下董帷”两句写自己设宴招待朋友的情景,“养亲原笔砚,报国此须眉”两句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答案】 ①我有幸与阁下相会,在潮州
【解析】 本诗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诗,准确达意,通顺流畅。 【答案】 (1)浮家寄鮀浦,独客入羊城。 译文:我漂泊在海上,独自来到广州。 注释:“鮀浦”指珠江口一带。“羊城”指广州,古称羊城。 赏析:此联点出作者的行踪和居处。作者由广东沿海而到广州,是因避战乱,寄身于此。 (2)地已牛皮弃,人馀虎口生。 译文:家乡的田地已变成荒草,百姓们却还活在虎口之中。 注释:牛栏栅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注释: - 腊鼓催促着新年的脚步声,让人心惊胆战地迎来了又一年的除夕夜。 - 酒桌上,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家乡的亲人在远方传来了书信,带来了他们的消息和关怀。 - 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不定的浮萍一般,不确定自己的命运归宿
【诗句释义】: 1. 佛头港里斗龙舟,挤拥行人到岸头:在佛头港里举行龙舟赛,人们纷纷挤拥着来到岸边。 2. 曾记昔年逢骤雨,仓皇红粉跌中流:曾经记得从前遇到突然的大雨,匆忙中的红妆女子不慎跌入水中。 3.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头港里的龙舟比赛盛况,以及人们参与其中的情景。诗中的“佛头港”可能是一个地名,而“斗龙舟”则是指人们在港口里进行划船比赛
【释义】:在春天的夜晚,她穿着轻薄的罗衫,十分合体;买船二十天,渡过了平地;大旗簇拥着天后娘娘经过,茶果香花夹道欢迎。 【译文】:春天的夜晚,她穿着轻飘飘的罗衫,十分合体;买船二十天,渡过了平地;大旗簇拥着天后娘娘经过,茶果香花夹道欢迎。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台湾民间生活习俗的竹枝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台湾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民情风俗。 “春晚罗衫适体轻,买舟廿日渡安平
注释:在台湾大南门外有三条路,二月份游春时人们欢声笑语。桂子山上有无数座坟墓,烧纸钱飞到棠梨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大南门外二月游春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淡然处之。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一句运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中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台湾竹枝词
注释:盂兰大会是台湾最有名的节日,人们会宰鸡鸭等家畜,做饭菜和羹汤。当锣声一响起来,有人奋勇冲上孤棚。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台湾盂兰大会热闹的场景,人们宰杀家畜,做饭菜和羹汤,然后锣声响起,有人奋勇冲上孤棚。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台湾独特的文化传统
【注释】 屈指:算着手指头;佳期:佳节的日期。月饼:圆形的糕点。团圆:团聚,指中秋赏月。鸠钱买瓜果:用钱财买瓜果等食物。七层塔子:一种小塔状的香料名“七层宝塔”。火玲珑: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 【赏析】 《台湾竹枝词》是清代著名诗人郑成功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台湾中秋佳节的风俗和盛况,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一句“佳期屈指到秋中”,意为佳期已经屈指可数,到了秋天的时候
【注释】: 策马出南郊:骑马走出城南郊外。策,驾驭;马,代指马。南郊外:城南的郊外,泛指城外。 小住竹溪萧寺好:在竹林溪边的小寺院里小住了几天,觉得非常好。竹溪萧寺:竹林溪边的萧寺。竹:指竹子。溪:指溪水。萧寺:古时寺庙中多用“萧”字作斋名。 淋漓佳句壁中钞:把精彩的诗句记在了墙壁上。淋漓:形容文词流畅,充满生气。佳句:好的诗句。壁中:墙壁中。钞:抄写。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