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三月湘水生,驰波跳沫空江鸣。𥓂砑乱石互江面,险如瞿塘滟滪谁能撄。
我闻就下水之性,岂乐与石相排争。清流何为辄暴怒,鼎沸势欲苍崖倾。
其如滩石太崄巇,横排曲扼真难平。笆竿之船薄如纸,左旋右折中流行。
柁师自许识趋避,到此亦觉心魂惊。十里五里在俄顷,回头不见丹峰横。
一滩才过一滩至,到耳总作奔雷声。纵然赋命果穷薄,毋乃太视波澜轻。

【注释】

湘水:即湘江,流经湖南省。

𥓂砑:指湍急的水流。

瞿塘:在四川省奉节县。滟滪堆(yànyùduī):是瞿塘峡中的险滩。

鼎沸:形容波涛汹涌,水声像沸水一样沸腾。

险如瞿塘滟滪:险阻如同瞿塘峡中的险滩。

𥓂(jiān)石:乱石。

篙:船桨。

𥬟竿(zhōu gān):撑船竹竿。

舵师:船夫。

自许:自信。

太视波澜轻:认为水势很平缓。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当时诗人正从长安赴江陵途中,途经巫峡,写下了这首五律。

开头两句:“湘南三月湘水生,驰波跳沫空江鸣。”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渲染出一种凄清悲壮的气氛。“湘水”句写江水的奔腾激荡,“驰”“跳”二字用得极妙。接着写江水撞击着岩石,发出轰鸣声,“𥓂砑乱石互江面”,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和江面的险恶,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险如瞿塘滟滪谁能撄”,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湍急和江面的险恶,表现了作者对险滩的畏惧之情。

“我闻就下水之性,岂乐与石相排争?”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既表现出了诗人对险滩的畏惧,同时又表达了他内心的豪情,“岂乐与石相排争”一句,既是对险滩的描写,又是对自身的反衬。

接下来“清流何为辄暴怒,鼎沸势欲苍崖倾。”两句,诗人以清流来衬托江水之凶猛,以苍崖来衬托险滩之险恶。“暴怒”一词,把江水之凶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如滩石太崄巇,横排曲扼真难平。”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滩石之艰险,表现了自己的无奈。“横排曲扼真难平”,既表现了江水的凶猛,又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

“笆竿之船薄如纸,左旋右折中流行。”“笆竿之船”指小船,“薄如纸”形象地写出了小舟之小,“左旋右折中流行”,则写出了行船之艰难。

“柁师自许识趋避,到此亦觉心魂惊。”这句是对前面诗句的一个总结,既表现了诗人对险滩的恐惧,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最后一句“纵然赋命果穷薄,毋乃太视波澜轻!”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即使命运如此艰难,我们也不能轻视困难。这是诗人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它不仅描绘了江水的凶猛和滩石的艰险,更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自己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