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天下腹,厥田异斥卤。
如何南汝间,千里馀旷土。
道询九十翁,涕出语未吐。
流寇昔煽乱,中原竞鼙鼓。
杀戮兼流亡,千百存三五。
村落略有人,城市屋可数。
荒山相经亘,白日仗弓弩。
余谓殊不然,汝等逢圣主。
赐租吏发粟,修文已偃武。
牛种亦易致,旱涝非所苦。
休养四十年,胡不治场圃?
老翁泪纵横,斯理公未睹。
户少徭益繁,民贫吏如虎。
居者不可留,缺者讵可补。
如欲起疮痍,嗷嗷望卓鲁。
闻言三叹息,谁其任州府?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题为《确山道中》。下面是诗句的译文及其注释:
中州天下腹,厥田异斥卤。(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但有些地方却是贫瘠之地)
注释:中州指的是中国中部地区。”厥田”是指这片土地。”斥卤”是指贫瘠的土地。如何南汝间,千里馀旷土。(我们来到南部的汝州时,发现有超过千里的荒地)
注释:南汝间指的是南方的汝州地区。”余旷土”表示剩余的荒地。道询九十翁,涕出语未吐。(我在路上遇到一位九十岁的老翁,他泪流满面,却说不出话来)
注释:道询九十翁可能是指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涕出语未吐”形容老人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流寇昔煽乱,中原竞鼙鼓。(过去那些流窜的贼寇曾煽动骚乱,导致中原地区战火纷飞)
注释:流寇指那些四处流动、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煽乱”表示煽动骚乱。杀戮兼流亡,千百存三五。(在战争中,许多人被杀害或被迫流亡,只有少数几个人幸存下来)
注释:杀戮和流亡意味着战争中的死亡和逃难。”千百”和”三五”可能是人数统计,分别指被杀者与幸存者的比例。村落略有人,城市屋可数。(虽然有些村落还有人居住,但城市里的建筑几乎空荡荡)
注释:村落和城市都指居民聚居的地方。”略”表示勉强。荒山相经亘,白日仗弓弩。(荒废的山丘连绵不断,白日里人们使用弓箭)
注释:荒山指被废弃不用的山丘。”白日仗弓弩”表示在白天也使用弓箭作战。余谓殊不然,汝等逢圣主。(我认为并非如此,你们遇到了贤明的君主)
注释:余指我。”殊不然”表示情况并不如此。”汝等”代指你们。”逢圣主”表示遇到了贤明的君主或治理得当的政治环境。赐租吏发粟,修文已偃武。(政府赐予农民租税,同时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并停止了武力征伐)
注释:赐租吏发粟表示政府对农民的租税减免以及免除他们的徭役。”修文”和”偃武”分别是停止武力和文治。牛种亦易致,旱涝非所苦。(牛种容易得到,旱灾和涝灾都不是问题)
注释:牛种指农业用的牛和种子。”易致”表示容易获得。”旱涝”指旱灾和涝灾。休养四十年,胡不治场圃?(经过四十年的休养生息,为什么不治理好自己的农田?)
注释:胡不治场圃表示为什么不用功打理自己的田地。”胡不”是疑问词,用来反问。老翁泪纵横,斯理公未睹。(老翁哭泣不已,您对这些道理还没有看到呢)
注释:泪纵横表示老翁悲伤到无法抑制泪水。”斯理”是这些道理或原则。户少徭益繁,民贫吏如虎。(户数减少,徭役却更加繁重;百姓贫穷,而官吏像老虎一样凶残)
注释:户少意味着人口减少。”徭益繁”表示徭役变得更加繁重。“民贫”指的是百姓经济困难。“吏如虎”比喻官吏残暴。居者不可留,缺者讵可补。(留下的人无法留住,缺少的人也无法补充)
注释:居者指留下的人。“讵可补”表示不可能再补充缺少的人。如欲起疮痍,嗷嗷望卓鲁。(如果要恢复这片大地,民众都在渴望像卓鲁这样的领袖)
注释:起疮痍表示想要修复破坏的状况。“嗷嗷”表达人民的哀怨之声。“卓鲁”是古代一个著名的领袖或贤君的名字。闻言三叹息,谁其任州府?(听到这些感慨,我不禁三次叹息,谁能承担这州的重任?)
注释:三叹息指的是多次叹气,表示极度的感慨或失望。“谁其任”即“谁能胜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中州中原地区的荒废景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和民生困苦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繁荣与现在的荒凉,以及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同时,诗歌也反映了作者对贤明君主的期盼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