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苍齐鲁垂垂小。十二山河绕。衔杯笑杀世人忙。不道次公当日醒而狂。
骑鲸客去烟波暝。碧落无音信。振衣一上谪仙楼。遥望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句注释】

青苍:形容山色。齐鲁:泛指山东地区,古代以泰山为东岳,称泰山以南地区为鲁地。垂垂:逐渐、渐渐的意思。十二山河:指山东的曲阜一带,是孔子的故乡。次公:指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当时他正担任胶西王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所以用次公代称之。衔杯:指饮酒,含酒待饮。世人忙:世人忙碌,忙于世事。不道:不说,不提。次公当日醒而狂:次公在当年清醒之时曾发狂论。次公,指的是董仲舒。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被汉武帝罢官,闲居家中。笑杀世人忙:使世人都感到可笑。不道:不说。次公当日醒而狂:次公在当年清醒之时曾发狂论。次公,即董仲舒。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被汉武帝罢官,闲居家中。

骑鲸客去烟波暝:骑鲸客,指苏轼,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轼有诗云:“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君恩重。”此句意谓苏轼此时已隐退江湖,远离尘嚣。烟波暝:黄昏时分江上的烟雾迷蒙一片。碧落:天上。音信:书信。振衣:抖衣服,指起床或拂袖离去。谪仙楼:传说中的神仙所居之地。相传唐李贺梦游天姥山,登其巅见一神人,自称“谪仙人”。后遂以“谪仙”指代仙人。遥望长安不见使人愁:远看京城长安却看不见你使我更添忧愁。长安,今西安。

【译文】

齐鲁大地渐渐低垂,环绕着十二座名山大河。人们饮酒作乐笑逐颜开,哪里想到当年的董仲舒曾经发过狂言。

苏轼辞官归乡后乘舟遨游,烟波浩渺夜色沉沉。抖衣起身登上了蓬莱阁,遥望着长安城却找不到你的身影。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画面上,一个高士骑鲸遨游于烟波浩渺的海上,他仰头远眺,只见京畿的宫阙依稀可辨。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宁静淡泊的海上仙山胜景图,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起句写景。首句中的“青苍”,既写出青山绿水的颜色,也点出山势高峻的特点,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由眼前景色引出对友人的追忆。诗人说,朋友像泰山一样,耸立在齐鲁之间;他的家乡,正是那十二座山和一条条大河环绕的地方。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用“十二山河”来比喻朋友的才情,同时把朋友比做泰山一样崇高。这样,诗人就从自然景色转入了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友人的高洁品格。

三、四句写友人的逸致。诗人说,朋友饮酒作乐,笑容满面,似乎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但他又怎么会不知道,那些世俗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呢!这里,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友人以人的活动,使友人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不道”二字,表明诗人并不想多言,但友人的逸事又确实令人费解,只好用它作为转折词。

五、六句写友人的行踪。友人驾着一只小船在烟波浩渺的海上遨游,夜幕降临,四周已是一片漆黑,友人还在继续他的行程。这里,诗人用了“骑鲸”“烟波”“暝”、“无音信”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友人的超凡脱俗和潇洒从容。

最后两句写友人的情怀。友人登上蓬莱阁,眺望着远方的京畿,但那里却看不到友人的身影。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难点。诗人说友人已经登上了蓬莱阁,但又说“遥望长安不见使人心忧”。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却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友人已经登上了蓬莱阁,自然就不会再去看京畿的景色;而京畿又是天下政治的中心,友人当然不可能不去看一看。因此说,友人登上蓬莱阁是为了观赏京畿的景色,但他又不愿去看京畿的景色,这就造成了一种悬念,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构思巧妙。特别是最后两句,将友人与京畿的景色联系起来,既表现了友人对京畿政治中心的向往和关注,也表现了友人的隐逸思想。此外,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等手法,使诗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