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罗轻明前后阁,云屏梦破山断续。
琼钩一夜怯春霜,恨锁千年葳蕤绿。
隔帘委坠见春丝,频频呼唤酒消迟。
绡轻佩重不胜起,烟痕影态相参差。
紫蝶黄蜂俱游倦,樱桃花落垂杨巷。
瘦尽东杨白袷衣,寄与南云慰凄惋。
登天抱云云如轻,虚堂耿耿秋荷明。
五更烛骑蹄呜去,银弯流水东西倾。
断烬遗香掩薄愁,玉珰不到瑶华楼。
夜夜娇郎眠何处,雨落月明鹦自语。
【注释】
- 鹦鹉词:本诗写闺情。
- 罗:指丝织品。
- 琼钩:珍珠做成的钩子,这里借指女子的手。
- 葳蕤绿:茂盛的绿色,形容春天的景色。
- 委坠:下垂的样子。
- 绡轻佩重:指衣服轻薄,而佩饰沉重。
- 烟痕影态:雾霭中的倩影和形态。
- 紫蝶黄蜂:指蝴蝶和蜜蜂。
- 樱桃花落:落花。
- 东阳:古县名,在今浙江中部。
- 白袷衣:白色夹衣,泛指春日的衣服。
- 寄与南云:托付给南方的云彩。
- 抱云:指云。
- 虚堂:空阔的厅堂。
- 耿耿:明亮的样子,此处作“清亮”解。
- 秋荷明:秋天荷花的颜色是明亮的。
- 五更:指夜晚一更天。
- 烛骑:点着蜡烛骑马。
- 银弯:银制的弯月形器物。
- 东西倾:倾斜,倾倒。
- 断烬:烧尽了的东西的余烬。
- 玉珰:玉饰的首饰,这里指代女子的首饰。
- 瑶华楼:华丽的高楼,这里指女子的居所。
- 娇郎:指男子。
- 鹦自语:鹦鹉学人说话。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通过描写女子深夜独守空房时所见之物及所思之事,表达了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怀念之情。全诗采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此诗语言典雅,形象逼真,意境幽深;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中景物栩栩如生,情感真切感人。
首句起势不凡:“画罗轻明前后阁,云屏梦破山断续。”这四句描绘的是一幅精美的屏风画。屏风上绘有山水画卷,画面生动逼真,令人赏心悦目。诗人将屏风画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既突出了屏风画的精美,又巧妙地烘托出屏风画的美丽。接着,诗人又以云屏为题,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屏如同一座高山,高耸入云霄,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美丽迷人。最后两句,诗人以梦境为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梦中的山水画面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无法再续下去。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第三联:“琼钩一夜怯春霜,恨锁千年葳蕤绿。”这句诗以珍珠制成的钩子比喻女子的手,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因思念而颤抖的双手。同时,“怯春霜”三字又进一步强调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句中,“恨锁千年葳蕤绿”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女子内心的痛苦相对照,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四联:“隔帘委坠见春丝,频频呼唤酒消迟。”这一联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先以“隔帘委坠见春丝”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然后以“频频呼唤酒消迟”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又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第五联:“绡轻佩重不胜起,烟痕影态相参差。”这句诗中,诗人以轻盈的绡衣衬托出女子身体的柔弱,以沉重的佩饰反衬出女子内心的负担。同时,“烟痕影态相参差”又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婀娜多姿的形象。这一联诗既表现了主人公的美丽和优雅,又展示了她内心的复杂感受。
第六联:“紫蝶黄蜂俱游倦,樱桃花落垂杨巷。”这句诗中,诗人以紫色的蝴蝶和黄蜂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同时,诗人又通过“俱游倦”三字,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疲惫和无奈。这几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忧郁和孤独。
第七联:“瘦尽东阳白袷衣,寄与南云慰凄惋。”这句诗中,诗人将东阳白袷衣比作一位瘦弱的女子,寄托了自己的哀思。同时,“寄与南云慰凄惋”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第八联:“登天抱云云如轻,虚堂耿耿秋荷明。”这一联诗中,诗人通过“登天抱云”、“虚堂耿耿”、“秋荷明”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同时,诗人又以“虚堂耿耿秋荷明”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九联:“五更烛骑蹄呜去,银弯流水东西倾。”这句诗中,诗人以五更时分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寂静而深沉的画面。同时,“银弯流水东西倾”又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第十联:“断烬遗香掩薄愁,玉珰不到瑶华楼。”这句诗中,诗人以断烬、薄愁、玉珰、瑶华楼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伤和无奈。同时,“玉珰不到瑶华楼”又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又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第十一联:“夜夜娇郎眠何处?雨落月明鹦自语。”这句诗中,诗人以夜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寂静而深沉的画面。同时,“雨落月明鹦自语”又进一步描绘了鹦鹉学人说话的情景,给人以温馨而浪漫的感觉。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又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整首诗以景衬情、虚实结合,通过对四季变化、人物动作、自然景物等方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哀伤的女子形象。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