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星散左家兵,犄角荆襄势不成。
未必将军真跋扈,转教群盗得纵横。
儿童罢唱铜鞮曲,涂巷虚传铁马声。
百七十年遗迹尽,襄城回首暮云平。

樊城感左宁南事

沿着江边,星散着左家的军队,荆襄的地势无法形成掎角之势。

未必将军真跋扈,转教群盗得纵横。

儿童罢唱铜鞮曲,涂巷虚传铁马声。

百七十年遗迹尽,襄城回首暮云平。

注释:

樊城:古地名。左宁南:指左良玉。左良玉曾为明末农民军将领,因不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关后对明朝宗室的杀戮,于崇祯三年(1630)起兵抗清。崇祯五年(1632年),在襄阳称帝。崇祯八年(1635年)在樊城被农民军击败,自杀身亡。

七十一岁:指左良玉去世时的年龄。

铜鞮曲:即《胡无人》一诗,内容是描写汉高祖刘邦起事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望恢复汉朝统一、重振汉室雄风的壮志。这里指作者对左良玉的怀念。

涂巷:指平民小巷。铁马声:指左良玉当年战鼓震天的威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和追忆前明名将左良玉的一首诗。左良玉,字梦熊,湖北宜都(今湖北枝城)人,明末民族英雄、军事家。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参加湖广武举考试,中第一名武解元。崇祯元年(1628年)以“乡试第一”入京会试不第,于是开始从军。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左良玉随同总兵官杨国柱攻克襄阳,并先后攻下枣阳、光化、谷城等地。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左良玉率部进攻武昌,五月攻克黄州,十月又攻克荆州。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左良玉率部攻打长沙。次年正月,左良玉率部攻取桂林、梧州、南宁等府县,并攻占了全州的龙胜、永宁两县,接着又攻克柳州、庆远、思恩、田州等府,直逼广西省城南宁。崇祯九年(1637年),左良玉奉命移师北上,镇压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在河南汝州病逝。

诗的前两句写左良玉在江边的军营里星散的左家兵。诗人用“犄角荆襄势不成”来形容当时左良玉的兵力不足以与农民军抗衡。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左家的兵比作荆襄的犄角,形象地描绘出左家的兵虽然强大但仍然难以抵挡住农民军的攻势。

第三句“未必将军真跋扈”是作者对左良玉的评价。诗人认为左良玉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跋扈之人,而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诗人通过对左良玉的描述,表达了对左良玉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转教群盗得纵横”是诗人对农民起义军的评论。诗人认为农民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得纵横的原因是因为左良玉的跋扈。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农民起义军比作一群盗贼,形象地描绘出农民起义军的猖獗。

第五、六句写左良玉死后,人们纷纷议论他的事情,甚至传说他曾经战鼓震天。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左良玉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最后两句写左良玉死后的历史遗迹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