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质亭亭怯晓霜,那堪飘泊在寒塘。
曾教眉黛窥双镜,剩得云罗贮一箱。
三月烟花成幻影,六朝金粉怅君王。
道旁欲问前情绪,遥指斜阳十里坊。

弱质亭亭怯晓霜,那堪飘泊在寒塘。

曾教眉黛窥双镜,剩得云罗贮一箱。

三月烟花成幻影,六朝金粉怅君王。
道旁欲问前情绪,遥指斜阳十里坊。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费墨娟对陈怡萱女史的《秋柳》原韵六首的和作。费墨娟生于1869年1月(清代同治七年十二月),殁于1915年9月3日(民国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有《二如阁诗抄》手抄本传世。

我们来看第一句“弱质亭亭怯晓霜,那堪飘泊在寒塘。”这里的“弱质亭亭”形容女子柔弱而美丽,“怯晓霜”则描绘了她在清晨寒冷霜气中的美丽与脆弱。而“那堪飘泊在寒塘”表达了她漂泊无根,孤独寂寞的状态。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哀愁。

第二句“曾教眉黛窥双镜,剩得云罗贮一箱。”中的“眉黛”指的是女子的眉毛,这里暗示了她的美丽。而“窥双镜”则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容貌的珍惜,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云罗贮一箱”则形象地描述了女子将美好的回忆装进一个箱子里,象征着她对过去的留恋和不舍。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女子的情感深度与复杂性。

第三句“三月烟花成幻影,六朝金粉怅君王。”这里的“三月烟花”和“六朝金粉”分别引用了古代繁华景象和贵族的生活,但都带有一种虚幻和逝去的感觉。“怅君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之情。这一句通过对比古代与现实的繁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一句“道旁欲问前情绪,遥指斜阳十里坊。”这里的“道旁欲问”表达了诗人对于往事的追忆和询问之意,而“斜阳十里坊”则营造出一种离别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诗人可能正在寻找曾经的朋友或爱人。这一句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情感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通过对女子的细腻描写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以及对于过往情感的追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