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江亭逾尺雪,冲寒来此意何为。
载涂人迹皑皑接,作畔芦根袅袅支。
五里去城宜不寂,千山无鸟此其时。
怀君正在西湖上,竹外疏花定有诗。
【注释】
逾:越,超过。载涂:载人。皑皑(ái):洁白貌。支:支撑。
五里:指五里亭。竹外疏花:形容景色优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刘三、天如、宪子在江亭相聚时所作。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三日江亭逾尺雪,冲寒来此意何为。”
“逾”字用得很妙,突出雪之大。这一句说:三天没出门,江亭上已经积起三尺多厚的雪了,我冒着严寒来到这儿,究竟有什么想法呢?
颔联:“作畔芦根袅袅支。”
这一句写景也很有特点。“作畔”,指水边,“袅袅”状芦苇之柔弱摇曳。意思是:岸边的水草在风中摇摆。
颈联:“五里去城宜不寂,千山无鸟此其时。”
这是说:五里路外的城池也显得十分清静,因为大雪封山,连飞鸟都不见了。
尾联:“怀君正在西湖上,竹外疏花定有诗。”
“竹外疏花”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思是:我正思念着你,正好看到西湖边的梅花在月下开放。这里“疏花”二字既指梅花,也暗示了梅花盛开的时节。
【译文】
三天没出门,江亭就飘起了大雪,我冒着严寒来到这儿,到底想干什么呢?
水边水草在风中摇曳,岸上的人迹清晰可辨,水边芦根被风吹得微微晃动。
走五里路到城边也不觉得太寂静,山上没有飞鸟,正是这个时节。
我正思念着你,正好看到西湖边的梅花在月下开放。
【创作背景】
公元930年(后梁乾化元年)冬,李存勖率军进攻晋州,围晋王李嗣源于晋阳城,不久晋州守将董璋投降。李存勖命李嗣源入城,李嗣源拒不接受。李存勖派李继韬和郭崇韬前去劝说,李嗣源终于同意进城。这时李存勖已将晋州包围了近一年时间,但城中粮尽,李继韬劝李存勖退兵。李存勖不同意,说:“吾等以仁义相待,而彼恃险负固,未肯降顺,今纵兵击之,彼必溃散。”于是下令攻城。李存勖亲率大军,昼夜不停地攻城。城中粮食吃完后,李嗣源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李存勖入城。李存勖进入晋阳后,立即处死董璋,并赦免了他的部下。不久李继韬因受李存勖猜忌而被处死。李存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进行削藩政策。他先后杀掉了镇守太原的张承业、李嗣源的儿子们以及其他一些功臣。公元932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幽州刘汉宏部。当时,幽州军队固守,久攻不下。公元933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春天,李存勖亲自率军前往攻打。当时,幽州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加上天气转暖,他们又缺乏足够的水源,于是决定放弃燕地南撤。李存勖见敌军撤退,于是率军追至新城。这时,刘汉宏的手下大将王建及、王继勋等人率军前来迎战。双方战至下午,天色已晚,两军都收兵休息。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摆开阵势继续战斗。这时,李存勖见王建及勇猛善战且身先士卒,便命令军中将士向他学习。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刘汉宏战败而逃。王建及等人随后追击,最后活捉刘汉宏。这次战役之后,刘汉宏的余部被李存勖全部歼灭。此后,后唐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