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剩此身,欲论天下更何人。
潇潇风雨鸡鸣夜,但觉高歌有鬼神。
【注释】1.伍德彝:字子威。唐人,善画山水、人物。丙申: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2.题:书写。3.独立图:指潘岳的《西征赋》中“余乃逍遥乎江皋,北瞻太室之嵯峨,南睇荆山之丘墟”一段。
【赏析】这首七绝,作者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自己志士仁人的壮志豪情。首联写自己的胸襟气魄;颔联写天下大事难料,只有高歌长啸;颈联写风雨之夜的豪迈情怀;尾联写诗人高蹈远引的情怀。全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其间。
沧海桑田剩此身,欲论天下更何人。
潇潇风雨鸡鸣夜,但觉高歌有鬼神。
【注释】1.伍德彝:字子威。唐人,善画山水、人物。丙申: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2.题:书写。3.独立图:指潘岳的《西征赋》中“余乃逍遥乎江皋,北瞻太室之嵯峨,南睇荆山之丘墟”一段。
【赏析】这首七绝,作者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自己志士仁人的壮志豪情。首联写自己的胸襟气魄;颔联写天下大事难料,只有高歌长啸;颈联写风雨之夜的豪迈情怀;尾联写诗人高蹈远引的情怀。全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其间。
中秋望月怀古,黄节《中秋望月有怀邓秋枚书寄藤村老屋》赏析 黄节,字晦闻,广东顺德人,清末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中秋望月有怀邓秋枚书寄藤村老屋》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描绘出一幅中秋佳节的壮丽画面,同时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解析: 1. 此夕高寒:“此夕”指的是这个中秋之夜,“高寒”形容天气寒冷。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独自在清冷的夜晚
【注释】 万木号风一雁呼,大梁驱马问歧途。 江山无地分南北,种族于今杂汉胡。 唐土有君原不国,豫州能主岂为奴。 闻鸡未断燕云梦,忽过沙陀旧帝都。 万木号:形容树木众多,声音如号角一样。 大梁:《左传》中记载:“晋文公败楚于大隧”,大隧即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县。 驱马:骑马。 问歧途:指寻找道路。 唐土:唐朝国土。 原不国:指唐朝的皇帝,并不是一个国家。 豫州:指东汉末年割据河南一带的地方军阀。
【注释】 盆兰:把兰花养在盆里。 滋兰:指培育兰花。 十载:十年。 忽生:突然长出。 双茎:二根茎。 绿叶:绿色的叶片。 沆瀣(hàng xiè):古书中所说的神仙的饮料,即沆瀣水。 留沆瀣:指留下仙露。 化人:道家称仙人为化人。 陋室幽香远:简陋的居室中兰花的幽香传得很远。 媚我寒闺旧梦孤:形容兰花的美丽使作者感到寂寞、孤独。 佳种:好的花种。 秋江:秋天的江水。 奈:无奈。 所思殊
诗句释义 1 霜落高原草未凋,中州人物半萧条。 - "霜落":描述秋天的景色,霜降后草地变白。 - "高原":指的是广阔的山地或高地。 - "草未凋":说明草本植物依然保持着生机。 - "中州":指中国中部地区。 - "人物半萧条":形容中原地区的人民生活艰难,很多人生活不安定。 2. 战农不解虚移粟,非种当锄愧树苗。 - "战农":战争时期的农民,被迫参与战斗。 - "虚移粟"
春日海寺漫题(1903年) 社前无雨燕归迟,春暖棉花尽日吹。 大野草深鸣桔槔,梵宫云静锁葳蕤。 注释: - 社前:指寺庙附近或村庄的地方,没有下雨时燕子归来较晚,春天温暖时棉花一直被吹拂着。 - 大野草深:在广阔的田野里,草木茂盛。 - 鸣桔槔:使用桔槔这种工具来灌溉田地。 - 梵宫:佛教寺院。 - 葳蕤:形容树木茂盛或花草繁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季的田园景色和寺庙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上或自学时注意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着具体诗句,联系作者的背景和注解进行分析,理解其意思及情感。 “桧柏风前立马悲,中原重到拜公祠。”意思是说在桧柏树旁,我停马悲叹,中原大地再次回到宋朝,我要来拜谒岳王庙。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崇敬和怀念,他怀着敬慕的心情来到岳王庙。
这首诗是诗人在1902年梅庄送别邓秋枚去海上时所作,表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首句“此去江南定有诗”,表达了诗人对邓秋枚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在江南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 第二句“梅花开处各天涯”,描绘了邓秋枚离开后的景象,梅花盛开的地方就是他们各自的天涯。这句诗寓意着友情的深厚,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友谊也不会改变。 第三句“客中元白交如水,海上冬青雪满枝”
注释: 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1903年) 中原人物无刘祖,北陆关山走马牛。 独向伊川哀被发,未闻临邑访长头。 乡心迢递三千里,风俗华离十六州。 有日澄清吾岂敢,鸡声寒动九边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1903年八月二十八日破晓时从长台关出关时的即兴之作。 首联“中原人物无刘祖,北陆关山走马牛”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物的怀念之情和对北方关山风光的喜爱。中原地区是中国的腹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注】伯牙,战国时晋国的善弹琴者;断虹:形容景色美丽。 1. 英雄心事托琴中,独访孤台过断虹。 - 英雄心事:指胸怀壮志的人的心事(这里指诗人自己)。 - 琴中:在琴里寄托了诗人的心意。 - 孤台:一座孤独的山岗。 - 断虹:一道美丽的彩虹。 2. 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 - 号:呼喊声。 - 朔雁:北方来的大雁。 - 人影瘦:人的体态消瘦。 3. 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 -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感题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及其含义注释: 1. 茫茫八百年间事,起陆龙蛇日泯棼: - “茫茫”意为广阔无边,“八百年”指漫长的历史时期。“起陆”指的是开始行动或崛起,“龙蛇”比喻有才能的人。“泯棼”意味着混乱、混沌。整句的意思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有才能的人物逐渐崛起,打破了之前的混乱局面。 2. 岁月忍编黄帝历
九月廿三夜酒后作 明天越园南返矣 国计身谋未尽言,又倾残泪入离樽。 明朝送别归高士,一醉灯前似邴原。 注释: 九月二十三日夜晚饮酒作诗,准备第二天越园南返了。 国家大事和个人的打算还未全部说完,我又把剩余的泪水滴进酒杯里。 明天我要送别你回到家乡去,我要让你像邴原一样沉醉在欢愉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九月二十三日夜晚饮酒作诗,准备第二天越园南返了。
以下是对《题潘湘云梅花小影卷子》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寻常遭遇不常情: - 寻常:平常,普通。 - 遭遇:遭遇或际遇。 - 不常情:不是经常的情感或情况。 - 赏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中的遭遇并不感到特别惊讶或感慨,可能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或者认为这些经历都是常态。 2. 费尽人才作赋声: - 费尽:耗尽,尽力。 - 人才:才华出众的人。 - 作赋:创作诗歌。 - 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抓住意象,分析其意境、情感以及手法特点。解答时要求学生明确题干的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每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注意结合注解和注释分析诗句的意思。“池塘春草伤王泽,园柳鸣禽惜物华”意思是:春天的池塘里,长满春草的地方
岭外逢君脱宝刀, 岭外,比喻远方,形容诗人与潘、兰相逢的地点。 君,指诗人的朋友,可能是潘兰史。"脱宝刀"形容潘兰史的勇武和豪迈。 兰莸无并恨芳膏, 兰莸,两种植物名,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恨芳膏"是说两人之间没有嫉妒之情,反而相互欣赏。 林宗已老申屠隐, 林宗,东汉末年名将,后汉开国元勋,被后人尊为"林中之虎"。"林宗已老"暗示潘兰史年纪渐长而志气不衰
十月朔日过江亭 野菊高下篱边生,路人浅行苇中寻 注释 - 十月朔日:指农历的十月初一。 - 过江亭:经过江边的亭子。 - 依篱:依靠篱笆。 - 高下长:高低不一地生长。 - 搴苇:拔取芦苇。 - 浅深行:深浅不一地行走。 - 孰云:谁说。 - 十月秋光尽:认为十月的秋天已尽。 - 宫槐落又生:宫槐树落下的叶子重新生长。 赏析 《十月朔日过江亭》是清朝诗人黄节所作的诗作
【注释】:十月朔日,即农历的初一。江亭,即江边的小亭子。明逻骑,即巡逻的军队,在郊外清扫杂草,以清除潜在的危险。殷城,指京城或朝廷。车马接孤村,意思是从京城或朝廷来的车马络绎不绝,接踵而至。洒然自取今朝乐,意为悠然自得地享受眼前的快乐。更就田间野叟言,意即更与田野上的老农交谈。 【赏析】:此诗描写了初冬时节,诗人在江边小亭中饮酒赏景的惬意心情。首句写江边小亭中的景色,次句写京城或朝廷来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