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数百里,渡河日八九。
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
发源自东北,汨汨西南走。
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
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
泛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
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
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独否。
独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
篙使横索钱,安能落吾手。
浅濑褰裳衣,呀坑没马首。
登岸乃独悲,鱼鳖几为友。

【译文】

出关数百里,渡辽河数十日。小的不知名,大的在此右。发源自东北,汩汩西南走。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

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泛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独否。

独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篙使横索钱,安能落吾手。浅濑褰裳衣,呀坑没马首。登岸乃独悲,鱼鳖几为友。

【注释】

渡辽河:渡河到辽河。辽,通“辽”。

出关数百里:指从山海关出关。

渡河日八九:渡过辽河须八九日。

小者不知名:较小的河流不知名。

大者此其右:较大的河流在它的右边。

发源自东北:源出于东北方向。

汩汩西南走:水流汩汩地往西南流淌。汨,水流动的样子。

清流可濯缨:清流可以洗帽子上的缨子。

浊或泥数斗:浊水有时有泥巴有几斗之多。

荡溢起波涛:水流激荡扬起波浪。

触石声如吼:冲撞到石头发出的声音如同吼叫。

泛滥过平沙:洪水漫过平坦的沙地。

闻道枸柳河:听说有枸柳河。

水坚八月后:水在八月前就变硬了。

独木一扁舟:只有一根木头做成的小船。

三人亦可受:三个人也够承受。

篙使:船夫。

横索钱:索取船资。

安能落吾手:怎么能落在我的手上。

浅濑褰裳衣:在浅水中涉水时撩起衣服。

呀坑没马首:跌进深坑里淹没了马头。

登岸乃独悲:上了岸就我一个人悲伤。

鱼鳖几为友:鱼和鳖差不多成了我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行诗。作者以简练而富有形象性的语言记录了自己过辽河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特征。

诗的前六句写渡辽河的艰难。“出关数百里,渡河日八九。”渡辽河须八九个日子。“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小者不知名”,指那些小河。“大者此其右”,指那些大江大河。这是说,渡辽河要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其中有些地方甚至难以辨认(“小者不知名”),有些地方又十分危险(“大者此其右”)。

接着八句,描绘渡辽河途中的景色。“发源自东北,汨汨西南走。”“发源自东北”,指辽河水发源于东北方。“汨汨西南走”,指辽河的水流汩汩地往西南流淌。“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清流可以洗帽子上的缨子,浊水有时有泥巴有几斗之多。这两句写河水清澈时,还可以洗缨子;而河水浑时,却有好几斗泥巴呢!

以下四句,写河水激浪滔滔的情景。“荡沍起波涛,触石声如吼。”“荡沍”,指河水汹涌澎湃。“触石声如吼”,是指河水冲撞石头,发出像怒吼一样的声音。

接下来八句,写洪水泛滥的情况。“泛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洪水漫过平坦的沙地,汪洋一片有十多亩大小。“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闻道枸柳河”,指的是听说有个叫做枸柳河的地方。“水坚八月后”,是指那里的河水到八月才凝固。这是说,渡辽河时,河水湍急澎湃;到了八月之后,河水变得平静,才可以放心渡河。

最后四句,写渡辽河时的艰险情景。“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独否?”今年天气也很寒冷,但遇到这些情况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独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只有一根木头做成的小船,三个人也够承受。“篙使横索钱,安能落吾手。”船夫索取船资,怎么能落在我的手上?“浅濑褰裳衣,呀坑没马首。”在浅水中涉水时撩起衣服,跌进深坑里淹没了马头。“登岸乃独悲,鱼鳖几为友。”上了岸就我一个人悲伤,鱼和鳖差不多成了我的朋友了。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诗人正任幽州节度判官。这首诗是诗人在渡辽河时写下的,通过描写渡口所见之景和心中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