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不若笯凤,游鳞不若豢龙。虚誉不若疑谤,速拙不苦缓工。
高台落日多悲风,我剑子剑弓子弓。与子拍手青云中,但须塞耳甘耳聋。
苍蝇营营无万数,下士大笑声滃滃。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1037-1101)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一》。以下是这首诗逐句的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

狂歌示胡二晓岑曦:指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他大声地唱歌,向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展示自己的志向。”晓岑曦”可能是对陶渊明的误译或误解。

译文

我放声高歌,向胡二晓岑曦展示我的志向。

第二句

飞鸟不若笯凤,游鳞不若豢龙:比喻自己与陶渊明相比,虽不如他那样超脱,但至少不会像飞鸟那样无目的地飞翔,也不会像鱼那样盲目地游动。”笯凤”和”豢龙”是虚构的概念,可能是指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第三句

虚誉不若疑谤,速拙不苦缓工:表示宁愿承受短暂的挫折,也不愿追求虚假的名誉,宁愿慢慢努力,也不愿缓慢而无效地工作。

第四句

高台落日多悲风,我剑子剑弓子弓:意指高处不胜寒,黄昏时分的高台上风很大,有一种悲伤的气息。这里的“我剑子剑弓子弓”可能是对某种特定乐器或武器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寂寞的感慨。

第五句

与子拍手青云中:与某人一同在高高的云层中欢庆。”青云”通常指代仕途成功或达到高位。

第六句

但须塞耳甘耳聋:意思是说,虽然需要堵住耳朵听不见外界的喧嚣,但只要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句

苍蝇营营无万数,下士大笑声滃滃:形容周围小人的嘲笑声如同苍蝇一样多,这些声音让人感到沮丧;而下等人的欢笑声则更加响亮。

赏析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面对世俗生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被世俗所束缚;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矛盾的心态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诗人似乎也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它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思想的认同,还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