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枝上听鸣鸠,晓起提筐上翠畴。
借问谁家春梦好,半窗红日未梳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柔桑枝上听鸣鸠,晓起提筐上翠畴。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村女清晨醒来,听到窗外的鸣鸠声,便提着篮子上山采桑的情景。鸣鸠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新生命的开始,而村女的行为则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第二句: 借问谁家春梦好,半窗红日未梳头。
这句诗表现了村女在采桑的过程中,向旁边的邻居询问谁家的春梦更好。这里的“春梦”可能指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能暗喻着某种美好的梦想或愿景。而“半窗红日未梳头”则形象地描绘了村女在早晨阳光下忙碌的身影,以及她对一天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注释:
“柔桑枝上” - 柔桑,指柔软的桑树枝条。
“鸣鸠” - 一种鸟类,常常在春天出现,象征着新的生命力。
“翠畴” - 指绿色的田野。
“半窗红日” - 形容晨光柔和,照在窗户上的光线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梳头” - 这里用来形容村女起床后整理头发的动作,也可以理解为她在享受早晨的宁静时光。
“谁家春梦好” - 询问邻居关于他们春天的梦想或愿景。
“未梳头” - 表示村女还没有开始做家务或其他事情。
译文:
柔嫩的桑枝上传来鸟儿的啼鸣,我早上起来提着篮子去采摘桑叶。
我问邻家姑娘,你们家的春梦是否美好?只见半边窗户被初升的红日照亮,你还未开始打扮。赏析:
这首小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中的村女形象鲜活可爱,她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