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龟鼎谋将作,竞致才人入私幕。
陈琳阮瑀何足多,至今齿冷荀文若。
堂堂大汉一祢生,才高气烈操履贞。
孔融荐汉非荐贼,要恃一鹗清朝廷。
老瞒就使能容物,我识祢生不为屈。
渔阳掺挝蹀躞前,慷慨声情光日月。
此心视死甘如茹,不择曹瞒与黄祖。
杀身犹是建安年,埋骨终须干净土。
睫论惟知吊罻罗,文人但赏题鹦鹉。
芳草萋萋远树青,一抔江汉共垂名。
何当配食三闾庙,览揆先教字正平。
鹦鹉洲吊祢正平
奸雄龟鼎谋将作,竞致才人入私幕。
陈琳阮瑀何足多,至今齿冷荀文若。
堂堂大汉一祢生,才高气烈操履贞。
孔融荐汉非荐贼,要恃一鹗清朝廷。
老瞒就使能容物,我识祢生不为屈。
渔阳掺挝蹀躞前,慷慨声情光日月。
此心视死甘如茹,不择曹瞒与黄祖。
杀身犹是建安年,埋骨终须干净土。
睫论惟知吊罻罗,文人但赏题鹦鹉。
芳草萋萋远树青,一抔江汉共垂名。
何当配食三闾庙,览揆先教字正平。
注释:
- 奸雄:指曹操,他在政治上野心勃勃,野心勃勃的人通常指称霸天下的野心家。
- 龟鼎:这里指的是国家政权,比喻曹操掌握的国家权力。
- 竞致:争夺。
- 才人:有才能的人。
- 陈琳、阮瑀:都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 荀文若:荀彧(170年-218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主要谋士,官至太尉。
- 大汉:指汉朝。
- 孔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诗人。
- 曹瞒:指曹操。
- 老瞒:指曹操,用“老”来表示对曹操的尊称。
- 殖:这里指曹操。
- 蔡邕:东汉末期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
- 孔融推荐蔡邕给曹操,但蔡邕却拒绝了曹操的要求。
- 孔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 孔融推荐曹操为大将军,但曹操却杀了孔融。
- 杀身:指为了某种原因而牺牲生命。
- 建安: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个年号,建安是公元196年至220年。
- 三闾:即屈原,楚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三闾大夫”。
- 览揆:考察、衡量。
- 字正平:字正平,即字正平,东汉末年的著名书法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哀悼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为主题。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祢衡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对曹操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诗的第一句“奸雄龟鼎谋将作,竞致才人入私幕。”描绘了曹操作为一个奸雄的形象,他策划着夺取政权的行动,并且争夺人才进入自己的私人幕僚之中。这里的“奸雄”、“龟鼎”和“私幕”等词汇都形象地表现了曹操的政治野心和手段。
接下来的第二句“陈琳阮瑀何足多,至今齿冷荀文若。”则通过提及陈琳、阮瑀等人的成就来反衬曹操的不足。陈琳和阮瑀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誉,而相比之下,曹操就显得不够突出。这里的“齿冷”一词则表达了李白对曹操的不屑和轻蔑。
接着的第三句“堂堂大汉一祢生,才高气烈操履贞。”则进一步赞美了祢衡的品质和才华。祢衡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他的才气、气节和操守都堪称楷模,这也是李白所崇敬的地方。这里的“堂堂大汉一祢生”强调了祢衡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后的第四句“孔融荐汉非荐贼,要恃一鹗清朝廷。”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曹操的行为。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他曾经向曹操推荐过祢衡,但后来却因为曹操的逼迫而不得不屈服。这里的“孔融荐汉非荐贼”表达了李白对于孔融忠诚于国家而背叛曹操的赞赏之情。而“要恃一鹗清朝廷”则暗示了曹操想要凭借自己的权势来清除朝堂上的奸佞之臣,这也反映了李白对曹操的不满和批评。
接下来的几句则更加具体地表达了李白对曹操的评价。第五句“老瞒就使能容物,我识祢生不为屈。”直接表达了李白对曹操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曹操能够容忍其他事物,他也不会因此而屈服于曹操。这里的“老瞒”是对曹操的称呼,而“就使”则表示即使这样也无所谓的意思。李白在这里展现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对曹操的不屑。
接下来的第六句“渔阳掺挝蹀躞前,慷慨声情光日月。”则描绘了祢衡英勇豪迈的气概。祢衡曾经参加过渔阳之战,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这里的“掺挝”、“蹀躞”都是形容战斗时的动作,而“慷慨声情光日月”则赞美了祢衡的英勇和豪放。
第七句“此心视死甘如茹,不择曹瞒与黄祖。”则是李白对祢衡生死观的赞扬。他认为祢衡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坦然和从容,他不会选择投降敌人或者逃避现实。这里的“甘如茹”表示非常甘愿,而“不择曹瞒与黄祖”则强调了祢衡的忠诚和勇气。李白在这里称赞了祢衡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第八句“杀身犹是建安年,埋骨终须干净土。”则是李白对曹操行为的讽刺和批判。他认为曹操杀害祢衡的行为是在建安年间犯下的错误,这种行为是不道德和不正义的,而曹操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里的“建安”是指三国时期的曹操统治时期,而“干净土”则表示土地干净整洁的意思,暗示了曹操应该为他的罪行付出代价。
第九句“睫论惟知吊罻罗,文人但赏题鹦鹉。”则是李白对当时文学风气的批评。他认为当时的文人只会在文字上追求华丽和浮夸的风格,而忽视了文学的真正价值。这里的“睫论”是指肤浅的言论,而“吊罻罗”则是一种捕鸟的工具,用来捕捉飞禽供人们欣赏。李白在这里批评了当时的文人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做法。
第十句“芳草萋萋远树青,一抔江汉共垂名。”则是李白对祢衡的悼念和缅怀之情的表达。他认为祢衡的名字将被永远流传下去,他的事迹也会被后人传颂和纪念。这里的“芳草”、“远树”都是用来象征美好的景色和永恒不变的记忆,而“一抔江汉共垂名”则表示整个长江和汉水流域都将因为他的事迹而闻名。李白在这里表达了对祢衡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崇高敬意。
最后一句“何当配食三闾庙,览揆先教字正平。”则是李白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他认为祢衡的名字将与屈原一同被供奉在三闾庙中,而他也将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怀念。这里的“三闾”是指古代楚国的三个贤人,他们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者。而“览揆先教字正平”则表示李白希望能够学习和继承祢衡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祢衡的赞美和对曹操的批判来表达了李白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个人情怀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