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衣裳会,俄传草木兵。
烽烟危隔县,舟楫聚荒城。
野哭空皮骨,民穷一死生。
明堂谁献颂,犹喜说时清。
【注释】
大有衣裳会:唐代的“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曾派张巡等守睢阳。当时,叛军包围了睢阳,城中粮尽援绝,百姓饿死者极多,于是张巡在城上作《正气歌》,鼓舞将士坚守城池。这里借指战乱时期。
俄传草木兵:不久,叛军又以草人、木偶之类作为攻城的武器。
荒城:指被叛军占领的城市。
空皮骨:形容老百姓饿得皮包骨头。
一死生:生死关头,生死攸关。
时清:指天下太平。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东台杂诗”点明题旨;“大有衣裳会”,即“大有年成”或“丰收年”,“衣”“裳”二字是借代词,暗指战争年代的人民所穿的破衣烂衫。“草木兵”即“木石兵”。草木兵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不用武器,只靠树木石头作战的军队。此句意谓:大丰年成到来的时候,叛军却乘机攻来了。这是对“大有衣裳会”一句的补充说明。
颔联:“烽烟危隔县,舟楫聚荒城。”“烽烟”指烽火,古人用它来报警,也用以比喻战乱,此处借指叛军的骚扰。“舟楫”指渡口的船只。这句的意思是说:由于战乱不断,火光四起,烟雾弥漫,所以人们被迫离开家乡,来到荒凉的地方避难。
颈联:“野哭空皮骨,民穷死生。”野哭,指百姓哭声。“皮骨”即“尸骨”,“穷一死生”意为百姓因战乱而家破人亡,生死难料。这两句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尾联:“明堂谁献颂,犹喜说时清。”明堂是古代帝王接受朝觐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朝廷。“献颂”即上表颂德、歌颂皇上的意思。末句“说时清”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国家安定。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战乱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