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群帆集,长江此一隅。
涛声来白下,山势走丹徒。
寺远钟依约,云寒雪有无。
射堂游胜地,樽酒不愁沽。

【注释】

  1. 丹徒: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长江流经其北境,故有江口、滨江之称。晚望:傍晚眺望。2. 白下:指秦淮河一带,当时属金陵(今南京)管辖地,所以称白下。3. 山势走:指山势起伏,蜿蜒曲折。4. 寺远钟依约:指远处的寺庙隐约可见,钟声隐隐约约传来。5. 射堂:指射阳楼,即射阳县县城。6. 樽酒不愁沽:指美酒不怕买不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作的一首纪游诗。当时诗人正任殿中侍御史,因事出使到润州(今镇江),在江口登高远望,触景生情而写下了这首五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首联两句写日暮时分,江口的帆影聚拢,长江在此处汇入大海,景色壮阔。“群帆集”三字,点明时间,写出了江口之景;“日暮”二字则写出了时间,为下文写景作铺垫。
    颔联写江水奔腾而来的涛声以及山势的起伏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涛声来白下”中的“来”,表示声音的传递,突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而“白下”则是当时的地名,这里指的是靠近长江的地方,也就是江口一带;“山势走丹徒”中的“走”字,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势蜿蜒曲折的特点。
    颈联两句写远处的寺庙隐约可见,钟声隐隐约约传来,而天空中的云彩却似乎被寒气所冻,时而出现雪景。这两句通过对寺庙、钟声、云彩以及雪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江口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感受与审美情趣。
    尾联两句写站在射阳楼前,举杯畅饮美酒时,并不觉得难买,反而感到十分愉快。这里的“射堂”是指射阳楼,也就是射阳县县城的一座古楼;“樽酒”则是指美酒;“不愁沽”则表示喝起来非常畅快,毫不费力。这两句通过描绘自己在江口游玩时的愉快心情和豪迈情怀,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整首诗语言简练流畅,意境开阔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也展现了他胸怀壮志、意气风发的豪迈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