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屿潮痕上短篷,晚收笭箵泊菰丛。
弥漫春水连天碧,次第渔灯隔岸红。
世虑尽捐云树外,人家都住画图中。
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郑州(今属河南)人。他生于北宋靖康元年,卒于南宋绍兴八年,年五十八。他是宋室南渡以后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

罨屿潮痕上短篷,晚收笭箵泊菰丛。
罨(yǎn)屿:小岛。潮痕:指潮水留下的痕迹。上短篷:登上船篷。
收笭箵(hán huā):收起帆蓬。菰(gū)丛:芦苇丛生的地方。

弥漫春水连天碧,次第渔灯隔岸红。
弥漫:水面上的雾气。
次第:依次,逐个。

世虑尽捐云树外,人家都住画图中。
世虑:世俗的忧虑。捐:抛弃,舍弃。
云树外:在云烟之外。
画图:指图画中的景色或景物。

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
菱塘(tīng):种满了菱角的池塘。柳陌:杨柳成阴的小道。吾庐:我的屋子。
归去:回家。
理钓筒:整理钓鱼竿。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澎湖群岛风光的赞美之作,诗中描写了澎湖八景,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

第一句“罨屿潮痕上短篷,晚收笭箵泊菰丛。”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罨屿是小岛上的一个地名,潮痕则指的是潮水留下的湿润痕迹,而短篷则是小船的篷。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登上小船,欣赏着夕阳下的澎湖群岛。晚收笭箵,是指收拾好帆蓬,准备靠岸。

第二句“弥漫春水连天碧,次第渔灯隔岸红。”描绘了春天的澎湖群岛。春水弥漫,与天空相连,形成了一片碧绿的颜色。次第渔灯,则是指渔民们晚上捕鱼时点亮的渔灯,它们在岸上依次排列,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三句“世虑尽捐云树外,人家都住画图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忧虑的超脱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云树外,意味着远离世俗的困扰,生活在画卷般的美丽环境中。

第四句“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则描绘了诗人的家乡环境以及回归时的心境。菱塘、柳陌和吾庐,都是诗人熟悉的家乡景象,而“归去”二字,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还思理钓筒”,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事纷扰时,仍然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享受着钓鱼的乐趣。

这首诗通过对澎湖群岛风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中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澎湖群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