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随日日雁行亲,卜筑家山托比邻。
谁料汝为长夜客,始惊我亦暮年人。
还教妻老持门户,却恸儿雏累米薪。
屈指弟兄亡过半,此身虽在已伤神。

【注释】

哭棨亭弟:杜甫写于大历三年(768年)春,时因“两京”(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兵乱,举家东下,寓居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此诗为杜甫对弟弟的追忆和悼念。棨,通“棨”,棨戟,门戟;亭,亭子。兄弟俩曾同住一宅,故称。长夜客,喻长期流离在外之人。暮年人,自指。

还教妻老持门户,却恸儿雏累米薪。屈指弟兄亡过半,此身虽在已伤神。

【译文】

日日相随雁行亲,卜筑家山托比邻。谁料汝为长夜客,始惊我亦暮年人。

还教妻老持门户,却恸儿雏累米薪。屈指弟兄亡过半,此身虽在已伤神。

【赏析】

《哭李奎》:这首诗是杜甫对堂兄李奎的追忆与悼念之情。李奎是杜甫堂兄,他与杜甫同辈,两人自幼便在一起游戏,情同手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李奎早年去世,杜甫写下了这首悼念之辞。

首联“相随日日雁行亲,卜筑家山托比邻”两句,诗人用“日日”来表现兄弟二人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他们就像一对结伴同行的鸿雁,亲密无间,不离不弃。而“卜筑家山”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的心愿。“托比邻”表明了兄弟二人同住一宅的亲密关系。

颔联“谁料汝为长夜客,始惊我亦暮年人”两句,诗人运用了“长夜客”和“暮年人”两个意象,表达了兄弟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人用“长夜客”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暗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而“暮年人”则揭示了自己的衰老和无奈。这种情感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颈联“还教妻老持门户,却恸儿雏累米薪”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妻子和孩子们都是需要供养的人,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受苦受难。这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尾联“屈指弟兄亡过半,此身虽在已伤神”两句,诗人用“屈指弟兄亡过半”来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忧虑。而“此身虽在已伤神”则表明了自己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堂兄李奎的回忆和悼念,表达了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和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颠沛流离的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