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才逾弱冠时,黉宫尺地许扬眉。
待赓蘋野三番试,曾踏槐花两度迟。
人羡开荒先得第,我惭摩垒独搴旗。
高堂白发双亲在,赢得浮名慰所思。

【注释】

负笈:背着书箱。开蒙,指入学读书。

才逾弱冠时:刚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因称行加冠礼为“弱冠”。“才逾弱冠时”,即刚满二十岁。

黉宫:学宫。

许扬眉:允许扬眉吐气。

待赓蘋野:待到在野之时。苹野,原指郊外的草野,此处比喻隐居之地。

三番试:三次应试。

曾踏槐花:曾经踏过槐花。槐花,即槐树开花。这里借指科举考试。

摩垒:攀登高垒。

搴旗:插旗于高处。

浮名:虚名。

【译文】

我背着书箱才刚过二十岁,就入校学习;虽然在学宫里没有扬眉吐气的时机,但等待到我在野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我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应试,也曾经踏过槐花,但始终没有登上高垒,更没有插旗于高处;我虽然羡慕那些先得到功名的人,但我却惭愧自己独自登山,而没有攀上高垒,插红旗。如今我已经白发苍苍,父母还在,所以我赢得了浮名来慰藉我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七十七岁时所作。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慨。诗的前六句写自己少年时期读书、参加考试和隐居生活的经历,其中“待赓蘋野”一句,用典,意谓待到在野的时候,会有所作为。(见《晋书·陶潜传》)后两句说自己虽羡先得浮名者,然愧独攀高垒,未得成功。最后两句写自己年老体衰,父母尚存,因而赢得虚名来慰己思乡之情。全诗语言朴素平实,情真意切,不事雕琢,读来亲切有味。

陶渊明在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先后四次出仕,四次都因不满官场的黑暗,愤而辞去。他在归隐之前写的《归去来辞序》中说:“余少而好学,晚而专志。”又说:“农人告余以春耕,将有事于西畴。”可见他的归隐,是与农事有关,是迫于无奈。然而他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从事田园劳动,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他写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就是写他躬耕生活的,其内容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南山耕种的情景。诗人早晨起来锄草除杂草,傍晚带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繁茂,晚上的露水沾湿了衣服。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希望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意。这四句诗描绘了诗人劳作的情景和心境。他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尽管“带月荷锄归”,但他并没有感到厌倦和疲惫,相反,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热爱劳动人民,关心社会现实。他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当须纪。”“力耕罕望岁,常虞饥冻死。”他担心自己不能获得丰收,怕挨饿受冻,所以必须努力耕作。“天运苟如此,且喜遇生理。”即使命运不好,但能尽力而为,也就可以了。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同情农民,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充满爱心,因此,他才能写出这样朴实动人的作品。《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是他归隐之后写的田园生活情景。其内容如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首诗写陶渊明归隐以后的生活。陶渊明在归隐之前曾作过小官,后来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这首诗写他退职后的田园生活。他住在偏僻的乡村里,很少有机会与外界往来。白天常常闭门谢客,只有邻居来拜访时才开门接待。平时闲来无事,便到田野间走走看看。这天偶然来到一处村庄,遇到一位农夫正在拔草。二人交谈起来,谈得很投机,彼此都觉得相见恨晚。农夫说:“桑麻已经长得这么高了,我的土地也越长越大。”陶渊明回答说:“是啊!我常常担心寒风袭来,把庄稼打落在地上。”两人聊了很久才告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他和农夫的谈话,表现了陶渊明对农民的感情和关心他们生活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