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琅琅读父书,趋庭曾记惜居诸。
五经鼓吹依函几,十载篝灯课草庐。
拜母相传能择里,生儿敢负望充闾。
每思三命铭恭语,遗训循墙尚宛如。
诗句释义与翻译:
- 卷一:琅琅读父书,趋庭曾记惜居诸。
“琅琅”形容读书声音清晰悦耳,这里指读书的声音;“琅琅”也是玉石相击的声响,此处可能寓意着书籍声如玉鸣;“趋庭”指的是效仿父亲的行为举止;“曾记”即记得,表示不忘之意;“惜居诸”意为珍惜并牢记在心。整句表达的是作者每日沉浸在父亲的学问中,勤奋学习的情景。
- 译文:
日夜勤学如听琅琅书声,仿效父亲行事举止未曾忘怀,珍惜并牢记于心的教诲。
- 注释:
- 琅琅:声音清脆悦耳。
- 趋庭:模仿父亲的行为。
- 曾记:记得。
- 惜居诸:珍惜并牢记在心的意思。
- 三命铭恭语:三命(天命、人意、天职),恭敬地接受并遵循父亲的教诲。
- 遗训循墙尚宛如:遵循父亲的遗训就像墙壁一样坚固可靠。
- 译文:
日日夜夜勤奋学习,如同听到琅琅的书声,我效仿父亲行事,不敢忘记他的教诲。
- 注释:
- 日日夜夜:形容非常勤奋地学习。
- 勤劳:勤奋努力。
- 三命:天命、人意、天职。
- 谨遵:恭敬地遵守。
- 壁立千仞不可摧:像城墙一样坚固。
- 比喻:用来形容遵循父亲的遗训非常坚决和可靠。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敬仰和继承其教诲的决心。首句“一卷琅琅读父书”,描绘了诗人沉浸在父书中,孜孜不倦地学习的场景,展现了一种勤奋好学的态度。次句“趋庭曾记惜居诸”,则表明诗人不仅学习父亲的知识,更铭记父亲的教诲和风范。第三句“五经鼓吹依函几”,描述了诗人深入学习儒家经典,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加深理解。第四句“十载篝灯课草庐”,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时间的长久以及学习的刻苦,通过长时间的灯光下学习来精进自己的学业。第五、六句“拜母相传能择里,生儿敢负望充闾”,表达了诗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感和承担家族期望的决心。最后,“每思三命铭恭语,遗训循墙尚宛如”两句,总结了诗人对前代先贤的学习和传承,以及对父亲遗训的严格遵守,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坚守和尊重。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父亲教诲的深刻理解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