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丛台杳霭间,行人指点赵江山。
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
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
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鉴赏古代诗歌的综合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赏析。“丛台”是邯郸的著名景观,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为赵王所筑,因台上多杂树而得名。这里借指邯郸。首联“百尺丛台杳霭间,行人指点赵江山”,写丛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行人指点江山,可见其宏伟壮观;颔联“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则写吕后被项羽杀害,随从和氏璧落入刘邦手中,暗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此二句与前两句遥相呼应,表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也暗含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颈联“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以月洞山和眉池水起兴,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尾联“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丛台(丛台)

百尺丛台杳霭间,行人指点赵江山。

吕妃一去不归国,和璧他时亦入关。

月洞千年秋草长,眉池终古碧苔斑。

沧桑几变余陈迹,并作卢生一梦看。

译文:

百尺高的丛台云雾缭绕,行人指点着赵国的江山。

吕后被项羽杀害,随从和氏璧也被刘邦占有。

月洞山千年来草木丛生,眉池水常年碧绿如苔藓。

世事沧桑几经变迁,留下的只是历史的遗迹。

赏析:

丛台是邯郸著名的景观,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因台上有茂密的杂树而得名。它雄踞于群峰之巅,下临平原,地势极为险要。《史记·封禅书》记载:“自上皇居雍,五世尚矣,而始望仙峰及并海。”《汉书·武帝纪》:“上曰:‘吾用《武》,非如《易》何?’”汉武帝刘彻即位于公元前141年,称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多次巡游全国,寻访名山大川,以祈求神灵庇佑。于是,便有了“天子求仙”的故事。据《史记·封禅书》载:“自黄帝以来,封禅者七十有九家,而《易大传》独载雍郊望礼云。”“雍”是当时的首都所在。由此可见,丛台并非仅仅是一个游览胜地。

丛台之所以如此著名,还因为它所处的特殊地位。据《史记·高祖本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索隐》引张晏曰:“高材疾足者谓武也。”又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至自河南阳,与司马门父军卒百余人饮酒洛阳东舞榭之上。”由此可知,丛台地处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丛台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建筑布局也很独特。它由三座大殿组成,中间的主殿最高最大,左右两厢次之。主殿前立石阶六级,两侧各植松柏一株。登上主殿,放眼四望,但见群山环抱中,林木葱茏,亭台楼阁参差其间,景色十分秀丽。

丛台的雄伟壮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据史料载,汉元帝刘奭曾登台观览风光,并写下《咏丛台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刘奭的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致。然而,他的这首咏丛台之作却并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相反,唐代大诗人李白却认为:“丛台多暇日,对此心悠然”,“登台聊共尔,愿言慰我妍”。李白认为丛台是个闲适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欣赏风景、吟诗赋词。李白的这种心态与当时其他封建文人的心态有所不同,他们往往把功名利禄看得比自然景物更重要。这种心态也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意境。

李白在丛台中吟诵自己心中的美景,也吟诵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希望朝廷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心态体现了李白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

李白的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是空想,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放、奔放、激昂的情感,这也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如他自己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情感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丛台是一个历史遗迹,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从丛台的历史背景来看,丛台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而它的毁灭则是在唐朝。这一历史过程跨越了两千多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革。正是这些历史变迁才使得丛台成为了一个充满沧桑感的地方。因此,丛台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个历史的载体和文化的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