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声难定,缘知听未真。
苦将阶下意,说与梦中人。
风露初侵夜,星河欲向晨。
玉墀他日好,亦未称间身。
蟋蟀
注释:蟋蟀,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秋风吹动蟋蟀声”等。这里的“蟋蟀”可能也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一种象征。
译文:岂有声难定,缘知听未真。
释义:难道有声音难以安定?因为知道听觉不真实。
赏析:《蟋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岂有声难定,缘知听未真”,表达了诗人对于蟋蟀叫声的疑惑和不解。诗人认为,蟋蟀的叫声应该是有规律的,但为什么它们的声音却难以安定呢?这是因为诗人知道,自己的听觉并不真实,因此无法真正听到蟋蟀的叫声。这种疑问和困惑,使得诗人对蟋蟀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后三句“苦将阶下意,说与梦中人。风露初侵夜,星河欲向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蟋蟀的观察和思考。诗人发现,蟋蟀在夜晚的阶下活动时,总是表现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而在清晨时分,则又展现出一种欢快、热闹的场景。诗人将这种不同时间段下的蟋蟀状态进行对比,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蟋蟀的观察,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例如,诗人曾在梦中听到过蟋蟀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而令人陶醉的感觉;而现实中的蟋蟀,则显得有些孤单和无助。这些联想和感受,都使得诗人对蟋蟀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一句“玉墀他日好,亦未称间身。”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期许。诗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蟋蟀的美丽和魅力。然而,诗人也明白,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并不代表现实一定会实现。因此,诗人在这里也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总的来说,《蟋蟀》这首诗通过描写蟋蟀的声音和行为,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