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影山樊内,形神两不期。
都忘芥距意,岂有稻粱思。
画者通微悟,天倪妙独追。
己应知晦养,胜似午啼时。
注释
- 蛰影:指在冬天蛰伏的昆虫或动物的影子。
- 山樊内:山樊,指山中的洞穴或者隐蔽的地方。
- 形神两不期:形容画中的形象与作者的内心状态并不相符。
- 芥距意:芥,微小;距,距离,意,心意。这里表示微小的心意。
- 稻粱思:稻粱,指粮食,思,思念。这里表示对食物的思念。
- 通微悟:通微,理解细微之处;悟,领悟。
- 天倪妙独追:天倪,指高远的境界,妙,精妙绝伦。
- 己应知晦养:应,应该;晦,阴暗;养,养护。这里指懂得在阴暗处养护自己。
- 胜似午啼时:胜,胜过;午,中午;啼时,鸣叫的时候。这里指胜过在白天鸣叫的时候。
译文
冬眠的动物在山中的影子里,它们的身体和精神并不期待什么,完全忘记了微小的心意,哪里还会有对稻粱(即食物)的思念。画家能够理解到微妙之处,领会天倪(即高远的境界)的技巧,精妙无比地追求这种境界。应该知道在阴暗处养护自己,胜过在白天鸣叫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通过描述一个动物冬眠的情景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人认为,动物在冬天蛰伏,它们的身体和精神并不期待什么,完全忘记了微小的心意,哪里还会有对稻梁(即食物)的思念。这是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超脱,他认为只有达到内心的宁静,才能够超越物欲的诱惑,达到心灵的自由。
诗中的“画者通微悟,天倪妙独追”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的高度赞赏。他认为画家能够理解到细微之处,领会天倪(即高远的境界)的技巧,精妙无比地追求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对于艺术家才能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于艺术家追求完美的赞美。
最后的“己应知晦养,胜似午啼时”则是诗人的生活哲学。他认为应该知道在阴暗处养护自己,胜过在白天鸣叫的时候。这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选择,也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认为,只有在阴暗处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也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