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山楼夜吹笛,江上潮平送行客。
三巴一夜秋已生,江船欲开闻笛声。
笛声呜咽楼头起,月明吹落巴江水。
谁是吴淞张季鹰,莼鲈归思秋风里。
阑干百折穿鸟巢,脚下飒飒闻江涛。
出峡还愁夜猿急,举头惟见苍崖高。
舟人催客前滩住,酒醒梦觉知何处。
篷影全遮硖口烟,橹声犹绕楼前树。
今夜山楼送客归,几时吹笛故园扉。
他乡莫忘茱萸酒,只待江南白雁飞。
山楼吹笛图送张叔虎归吴淞
云安山楼夜吹笛,江上潮平送行客。
三巴一夜秋已生,江船欲开闻笛声。
注释:云安县的山楼上夜晚里吹着笛声,江面上的水位平静,我送别远行的客人。三巴(四川)的一夜秋天已经到来,江上的船只准备启航的时候,我听到了笛声。
注释:那悠扬的笛声从楼头飘荡出来,月亮明亮的时候被吹落在巴水之中。谁是吴淞的张季鹰?莼菜鲈鱼是思乡之情的寄托。
注释:阑干曲折穿过鸟巢,脚下飒飒传来江涛的声音。出峡以后担心夜晚的猿猴急促地啼叫,抬起头却只见到高耸入云的山崖。船工催促客人在前方的滩头停船休息,醒来时酒意全消梦也醒了,不知道身在何处。
注释:篷影完全遮蔽了硖口上的烟雾,船桨的声音还萦绕在楼前的树上。今夜山楼上我送别远行的客人回家,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吹奏故乡的笛音?他乡不要忘了家乡的美酒,只等待江南的鸿雁南飞。
译文:云安县的山楼上夜晚里吹着笛子声音悠扬,江面上的水位平静,我送别远行的客人。三巴(四川)的一夜秋天已经到来,江上的船只准备启航的时候,我听到了笛声。那悠扬的笛声从楼头飘荡出来,月亮明亮的时候被吹落在巴水之中。谁是吴淞的张季鹰?莼菜鲈鱼是思乡之情的寄托。阑干曲折穿过鸟巢,脚下飒飒传来江涛的声音。出峡以后担心夜晚的猿猴急促地啼叫,抬起头却只见到高耸入云的山崖。船工催促客人在前方的滩头停船休息,醒来时酒意全消梦也醒了,不知道身在何处。篷影完全遮蔽了硖口上的烟雾,船桨的声音还萦绕在楼前的树上。今夜山楼上我送别远行的客人回家,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吹奏故乡的笛音?他乡不要忘了家乡的美酒,只等待江南的鸿雁南飞。
赏析:这首诗写于元代诗人杨载赴京任太常寺奉礼郎时所作。此诗前四句以写景起兴,后六句则由景及人,借送别友人之机抒发了羁旅漂泊之感、思念故园之心。
首联“云安山楼夜吹笛,江上潮平送行客”,写景抒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云安山,即云安故城。云安故城在今四川彭山县境。《太平寰宇记》引《蜀都赋》:“云安山,在彭山县西。”可见此诗所指的云安山乃今四川彭山县西。作者当时居住在成都,其地属四川。而四川正是古云安郡的辖区。所以云安县即四川彭山县。山楼即山亭。“夜吹笛”点明时令当是在秋季。
颈联“三巴一夜秋已生,江船欲开闻笛声”。“三巴”,指四川、云南、贵州一带,这里泛指西南地区。“一夜秋已生”,是说秋天已经降临到这一片土地上了。“江船欲开闻笛声”,是说江上船只正要启航,这时忽然传来一阵阵悲切的笛声。
尾联“月明吹落巴江水”,是说月色清明,笛声悠扬,那优美的旋律仿佛化作了清波荡漾在巴水中。“谁人吹笛”是问句,既是问笛声来自何方,又是感叹自己远离家乡不能与友人同赏笛声之美;“莼鲈归思秋风里”是回答,既表明自己身处异地而思念亲人朋友的心情,又是说自己的归心似箭,急欲回到家乡去;“谁人”、“莼鲈”,都是代词。
最后两句:“阑干百折穿鸟巢,脚下飒飒闻江涛。”是说栏杆纵横交错,曲折盘旋;鸟儿在巢中筑窝,鸣叫声此起彼伏。“出峡还愁夜猿急,举头惟见苍崖高”。是说走出峡谷,更担忧的是猿猴的啼叫越来越急促;仰头望去,只见峭壁高耸入云。“舟人催客前滩住”,“舟人”是指船夫。“催”字说明船夫催促旅客赶快靠岸,“住”字表明旅客不愿久留。“酒醒梦觉知何处”,“酒醒梦觉”是说酒醉醒来,朦朦胧胧中觉得不知身在何处。“篷影全遮硖口烟”,是说船篷的影子遮住了峡口上的烟雾。“橹声犹绕楼前树”,是说划船的人的桨声仍在楼前回荡。“峡”指瞿塘峡,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一,东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的瞿塘山,西至重庆奉节县的小三峡。峡长160千米。“峡口”指瞿塘峡口。“楼前树”指瞿塘峡口的江边树木。“篷影”、“橹声”,都是实写。
尾联:“今夜山楼送客归,几时吹笛故园扉。”是说今夜我在这座山楼中送别你返回家园,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吹奏故乡的笛音呢?“故园扉”,是指故乡的门。“几时”是疑问词加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篱笆”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处所。“篱笆”在这里是说篱笆门。“篱笆门”就是家门口,也就是家的大门。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来表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