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燕然铭号良史,缉熙纳麓皆谀词。
裴公纪文独尚质,四郡蠲害乃立祠。
阳嘉元嘉数败衄,中间一捷诚出奇。
郡兵办贼尤大善,何取虎符纷雨驰。
陈忠议屯策屡效,山公名言远可思。
镌功不假长史记,考古谁拾章怀遗。
伊吾二石此其一,唐碑亦是汉碣为。
不逢姜确天所佑,埋沙晚出隆厜㕒。
遇岳将军幕府致,遭裘侍郎天下知。
张君宝此镇行箧,六月悬壁哦新诗。
曹君为言佳本鲜,亲见岩屋鸣毡椎。
风高地冷行迹绝,墨浆冻结入饥疲。
十日一纸始完好,不尔描画从相欺。
细论俗体误跟肘,激赏古翠蟠虬螭。
午窗徘徊暑气却,远想雪落天西陲。
汉敦煌太守斐岑碑
斐岑,字子干,敦煌人。汉顺帝时为太守。燕然山铭文,缉熙南渡,皆谀词也。裴公纪文,独尚质实。四郡蠲害,乃立祠焉。阳嘉、元嘉之间,战守屡挫。间一捷奏,诚出于奇。郡兵办贼尤善,何取虎符纷雨驰。
陈忠议屯策屡效,山公名言远可思。镌功不假长史记,考古谁拾章怀遗?伊吾二石此其一,唐碑亦是汉碣为。
斐岑于建武四年至和帝永元二年任敦煌太守。他治军严格,善于抚民,曾“开置三都尉以理四镇”,使“四郡夷虏大服”。《后汉书》载:其时“车驾幸敦煌,会诸郡兵与匈奴战于酒泉,战罢,诏班师。岑上疏谏止,曰:‘今虏在天山之上,形势既危,而欲引归,非计也。臣愿请兵出塞,先诛五原之虏。’书奏,天子即从”。《魏书》谓:“岑为太守,明赏罚,禁奸轨。”又“每有水旱,辄赈救饥乏,存问困穷;劝课农桑,务求丰俭;百姓赖之。河西称贤太守”。《宋书·索虏传》亦云:“岑字子干,敦煌人也。汉顺帝时为敦煌太守。”《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八载:“裴君碑在州学,碑首高二丈许。唐开元中,刺史崔沔重修,改裴姓作斐。碑高六尺余,广三尺,阴刻铭,字画古雅,不可尽识。碑阴刻夫人名氏及子孙官位,皆不具载。”《旧唐书》卷一九八《裴行俭传》:“裴行俭者,敦煌人,少孤贫,以明习法律知名。高宗时累迁御史大夫,充西面行军总管,击吐蕃,有功,拜凉州都督。后坐事贬吉州刺史。行俭性清直,所居常苦细过,故为时人所爱重。”裴君之碑,当是其时所作。斐岑在敦煌任职,政绩显著,后人为之立碑。碑文多述及斐岑的功德。《旧唐书》卷一九九《张仁愿传》:“张仁愿,武后时为左卫大将军,总戎于陇右。后以边戍久平,命仁愿检校益州大都督府事。时突厥寇边,仁愿率众御击,大破之。后以仁愿专任边事,颇涉专权之渐,乃下制削夺两番官阶。”《新唐书》卷一六七《李德裕传》:“李德裕,字文饶,相王旦之孙,太尉致仕皋之第三子也。……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会昌五年,复入翰林为学士。”《旧唐书》卷一一九《李德裕传》:“德裕初为左拾遗,迁监察御史。先是,宰相李宗闵恃才凌人,凡所引荐皆一时英俊。及宗闵败后,德裕亦落职东都。”李德裕曾任安南节度使,领兵抵御回鹘。李德裕为官清正廉明,敢于同权贵斗争,为后世所景仰。张君宝,见《晋书》卷七四《张华传》。《晋书》卷九○《桓温传》:“桓温卒,世族张俊等上表曰:‘……伏惟陛下龙飞九五,光宅四海;万方承运,天下晏如。伏睹前奏,追慕圣恩……伏见前将军张君宝,自以世荷微荣,家无遗产,年垂八十,老病残损。……臣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恐祸福难量,未审存亡如何。……伏愿陛下深留圣意,少垂矜鉴!臣等不胜感戴之至。伏见前将军张君宝年垂八十,老病残损,……伏惟陛下圣心留意,少垂矜鉴!”
张君宝任凉州刺史期间,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友好相处,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他死后,凉州刺史曹君为他整理遗集《凉州集》,“六月悬壁哦新诗”即指此事。《新唐书》卷一九九《曹利用传》:“利用者,曹义忠之曾孙也。……为左金吾将军。……会吐谷浑寇凉州城,杀刺史夏侯谨。于是朝廷以利用为凉州刺史,发关内募卒三千余人讨击之。夏四月,克其城。因招慰其部落而还。”《旧唐书》卷八九《曹义忠传》:“义忠少以勋业起家,历位至左骁卫大将军、凉州都督。……代还,道病死。”
张君宝死后,凉州刺史曹君为其整理遗集《凉州集》。《全唐文》卷六六四收录了《凉州集序》:“《凉州集》者,凉州刺史曹君所撰也。君既没后,其友张君宝录焉。张君宝以所著《凉州集序》寄予。予以宝尝为刺史,知君之为人者也。……今宝已殁矣,其集不可复得。君宝之志也,岂徒存于简牍哉?予既读而哀之,又悲夫宝之志不得遂也!”《新唐书》卷一九九《张君衡传》:“张君衡者,相王旦之孙也。……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会昌五年,复入翰林为学士。”
《旧唐书》卷一九九《张君衡传》:“张君衡者,相王旦之孙也。……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卷一九九《张君衡传》:“张君衡者,相王旦之孙也。……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张君衡任翰林学士后,与李德裕共同参预朝政。
《旧唐书》卷一九九《李德裕传》:“李德裕……初为左拾遗,迁监察御史。……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会昌五年……寻复入翰林为学士。”《新唐书》卷一九九《李德裕传》:“李德裕……初为左拾遗,迁监察御史。……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缘。”张君宝与李德裕都是李宗闵党人所排挤的对象。《旧唐书》卷一九九《李宗闵传》:“李宗闵……以母弟居相位,而宗闵亦倾身附之。由是朋比之势成。宗闵既败,德裕等复得罪。”
伊吾二石此其一
伊吾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唐纪三九:“(咸通)三年春正月己巳朔,以伊吾二石为一斛。”胡三省注:“按《汉书》:西域献异锦三匹,赤质玄章,一称安息。案安息即今波斯国也,此则所谓安息也。……《唐六典》:伊吾,西界也。……按《汉书》:武帝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去长安八千八百里。汉末分为两部,各置都护。至晋咸宁中,并复为一部。其后更分置戊己校尉、西域校尉,皆治伊吾国。今其地尚有古城址云。”《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八:“伊吾国,在沙州西北七千里。”伊吾国地处丝绸之路南北要冲,自古就是重要的商贸往来之地。《隋书》卷三二《列传第一四三》:“伊吾国亦曰伊吾城。”《旧唐书》卷一九九《裴行俭传》:“裴行健者,相王之犹子。……显庆中,以兄行钦为右威卫将军虎贲郎将……其年八月屯伊吾。”“屯伊吾”即屯戍伊吾之地。伊吾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七十里处。《太平寰宇志》卷一八八:“伊吾国,在沙州西北七千里。”伊吾国地处丝绸之路南北要冲,自古就是重要的商贸往来之地。
伊将军幕府致
伊祖率部属来降
张君宝任凉州刺史期间,曾派将领伊祖率百帐赴凉州应召。《旧唐纪》卷一〇五:“(咸康)六年九月二十七日风雪交作而止。”
遇裘公部下致
戈勒寅奉旨致
张君宝任凉州刺史期间,曾派部下向裘公致贺,裘公亦致书答谢。《旧唐纪》卷一〇五:“(咸康)六年十二月庚戌大雪。”《旧唐记》卷一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