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楼借床眠,宵残听粥鼓。清盥据梧坐,山翠飞入户。
夙慕渔洋名,常如梦天姥。夜来看不足,朝窗笏更拄。
宛将螺子黛,镜中画眉妩。《法华》虽附丽,卑之奚足数。
忆昔王尚书,好事鲁掠取。至今竟属公,湖山号宗主。
譬诸冶城墩,风流擅千古。自来称王谢,后先堪接武。
平山一瓣香,敬为先生许。典型犹在望,苍茫云缕缕。

诗句解读

1 晓坐还元阁望渔洋山:清晨时分,诗人在还元阁上远眺渔洋山。这里“还元阁”可能是一处建筑或地点,象征着某种精神的回归或思考的空间。

  1. 僧楼借床眠,宵残听粥鼓:夜晚时,诗人借宿在僧人的阁楼中(”僧楼”),听着远处传来的粥食鼓声(”粥鼓”)。这里的“粥鼓”可能是指夜间用来报时的鼓声。
  2. 清盥据梧坐,山翠飞入户:早晨,诗人在梧桐树下洗了脸之后,坐在窗前欣赏周围的景色。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喜爱。
  3. 夙慕渔洋名,常如梦天姥:诗人长久以来就仰慕渔洋山(一个地名)的名声,就像梦见天姥山一样,常常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渔洋山深厚的情感和崇拜。
  4. 夜来看不足,朝窗笏更拄:在夜晚时,诗人发现他无法满足于眼前的美景(”夜看不足”),而在早晨的时候,他又觉得需要拄着笏板才能支撑住自己的身体(”朝窗笏更拄”)。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5. 宛将螺子黛,镜中画眉妩:用螺子黛(一种古代化妆工具)来形容自己的眉毛,仿佛画得十分美丽。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形象的重视和精心打扮。
  6. 《法华》虽附丽,卑之奚足数:虽然《法华经》(佛教经典之一)被附会为有美丽的装饰(”附丽”),但这样的装饰并不能与真正的美丽相提并论。这句诗强调了真实之美的重要性,而非虚假的装饰。
  7. 忆昔王尚书,好事鲁掠取:回顾过去,王尚书(一位历史上的人物)曾经热衷于收集宝物,如同掠夺一般。(”好事”意为热衷于某事,”鲁掠取”则形容这种行为如同鲁莽地掠夺财物一样。)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讽刺。
  8. 至今竟属公,湖山号宗主:如今这些宝藏终于归您所有,您的湖山之地被誉为主人。这里的“宗主”可能指的是某个家族或组织的首领或创始人。这句诗赞扬了王尚书的智慧和领导力。
  9. 譬诸冶城墩,风流擅千古:将您比作冶城墩(可能指某个著名的地方或人物的象征),您的风流才情已经流传千古。这里的“风流”一词用来形容某人的风度和才华。
  10. 自来称王谢,后先堪接武: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称颂王家和谢家(两个显赫家族),他们之间的后代可以互相媲美。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世家大族的尊重和追捧。
  11. 平山一瓣香,敬为先生许:我在这里为您祈祷,愿您平安无事。这里的“平山”可能是一座山名,而“一瓣香”则是一种传统的祭祀用品,象征着虔诚和敬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王尚书的尊敬和祝福。
  12. 典型犹在望,苍茫云缕缕:尽管我们期待着您的榜样能够永远存在,但天空中的云朵却显得如此苍茫、渺无边际。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渴望,也暗示了现实的无奈和迷茫。

赏析

这是一首以赞美和怀念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并借此表达对王尚书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