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慕鲁仲连,东海著高节。
吾慕黄绮辈,商山标遗烈。
人生贵适志,皎皎非高洁。
出世忌太淡,入世忌太热。
膏明终见煎,草劲还遭折。
所以古圣贤,保身守明哲。
不违性所安,不求世所悦。
亦隘亦不恭,庶以藏吾拙。
【注释】
吾慕:我钦佩。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曾以义死而闻名于世。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指隐居的贤士,如黄绮、子陵等。适志:合乎自己的意愿。膏明:蜡烛光。煎:煎熬,比喻困苦。草劲:草木之劲。犹言“遭逢”。亦隘:心胸狭窄。亦不恭:不恭敬。
【译文】
我钦佩鲁仲连,他生活在东海上,保持高洁的节操;我敬佩黄绮辈人,他们在商山上树立着不朽的遗烈。人生贵在合自己的心意,但皎洁并非是高贵。出世不宜太淡漠,入世不宜太狂热。烛火终将见煎熬,草木终将遭遇折断。所以古时的圣贤们,都保守自己的本性和明智。不违背性所安定,不追求世人所喜好。心胸狭隘也不恭敬,庶几能藏匿我的愚拙。
赏析:
此诗是杜甫对朋友幼春的劝勉诗。幼春有才而未仕,故诗人以鲁仲连自许,劝其出世为官,以济苍生。又劝其守正道、保名节,不为世俗俗务所累。全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持原则的思想。
第一句“吾慕鲁仲连”,诗人自比鲁仲连,表明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鲁仲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因其坚守正义而死,因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对于正义事业的执着。
第二句“吾慕黄绮辈”,诗人继续自比鲁仲连,同时表示了自己对于黄绮等人的敬仰。黄绮是商山四皓之一,他们隐居不仕,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清白的名声。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高洁品德的追求。
第三句“人生贵适志”,诗人指出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意愿。这里的“适志”指的是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和志向。诗人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利益和权力地位。
第四句“皎皎非高洁”,诗人用“皎皎”来形容自己的清白和纯洁,同时指出这种清白并不是真正的高洁。这里的“高洁”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心灵。诗人认为真正的高洁应该是内心的纯洁和无私的品质,而不是表面的清白和虚假的标榜。
第五句“出世忌太淡”,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轻视出世的态度和行为。这里的“出世”指的是超脱世事、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出世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者放弃责任。
第六句“入世忌太热”,诗人同样提醒人们要注意入世的方式和态度。这里的“入世”指的是投身社会、参与世事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入世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名利或者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第七句“膏明终见煎”,诗人用蜡烛的燃烧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蜡烛虽然明亮但是也会受到煎熬和磨损,最终会被烧尽。诗人借此表达人生的艰难和不易,以及对于生命珍惜和珍视的态度。
第八句“草劲还遭折”,诗人用草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草木虽然坚韧但是也会受到风雨的侵袭和摧残,最终会被折断或枯萎。诗人借此表达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敢面对并克服它们。
第九句“所以古圣贤”,诗人引用古代圣贤的例子来强调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这些圣贤们都有着崇高的品德和智慧,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于古代圣贤的敬仰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第十句“保身守明哲”,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原则和理念。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坚守明智和正直的价值观。这是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总结和要求。
第十一句“不违性所安”,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安宁。这里的“性所安”指的是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诗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应该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
第十二句“不求世所悦”,诗人鼓励人们不应该为了迎合社会的喜好和期望而放弃自己的真实和价值。这里的“世所悦”指的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和价值观。诗人认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而是在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第十三句“亦隘亦不恭”,诗人用“亦隘”和“亦不恭”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态度。这里的“隘”指的是狭隘或者拘泥,而“亦不恭”则意味着不恭顺或者不谦虚。诗人认为这两种特质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它们可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第十四句“庶以藏吾拙”,诗人最后用“庶以藏吾拙”来结束自己的劝勉之语。这里的“拙”指的是自己的不足或者缺陷,而“庶”则是希望的意思。诗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隐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保留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诚。这是一种既谦虚又自信的态度,也是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的一种追求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