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鲲鹏变化几千里,顷刻抟风任迁徙。
朝游溟渤夕天池,大人豹变亦如此。
毗舍耶外婆娑洋,指南针指向南航。
大地旧闻称富媪,新洲今已号仙乡。
土壤膏腴民力裕,犹认郑和栖泊处。
舳舻远接太平洋,物产近凌西印度。
百年政教属西欧,眼见东邻势力侔。
不特蛮酋齐屈膝,行看骄子亦低头。
廿纪移民新政策,共道南进尤宜北。
已敷文教暨南邦,又树声威震南国。
况闻启土辟山河,大半闽峤越隽多。
此去同文更同种,信知地利兼人和。
我歌南风送君去,一篇权作南征赋。
他时返棹得南琛,翠羽明珠不知数。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君不见,鲲鹏变化几千里,顷刻抟风任迁徙。
  • “君不见”:表示对下文内容的期待或提醒读者注意。
  • “鲲鹏变化几千里”:比喻人或事物变化极大。“鲲鹏”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鸟,此处用来象征极大的变化。
  • “顷刻抟风任迁徙”:形容变化迅速,可以任意迁移。
  1. 朝游溟渤夕天池,大人豹变亦如此。
  • “朝游溟渤夕天池”:比喻变化无常,如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大人豹变亦如此”:指有才能的人也能像豹子一样,短时间内发生巨变。
  1. 毗舍耶外婆娑洋,指南针指向南航。
  • “毗舍耶外婆娑洋”:可能指的是地理环境或地理位置,这里用来形容某种特殊或复杂的环境。
  • “指南针指向南航”:指南针(罗盘)指向南方航行,暗示方向和目标明确。
  1. 大地旧闻称富媪,新洲今已号仙乡。
  • “大地旧闻称富媪”:指曾经听说某地富饶,就像富婆一样。
  • “新洲今已号仙乡”:指现在某个地方被称为仙境或美好之地。
  1. 土壤膏腴民力裕,犹认郑和栖泊处。
  • “土壤膏腴民力裕”:土壤肥沃,人民富裕。
  • “犹认郑和栖泊处”:虽然郑和已经去世很久,但人们还是记得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1. 舳舻远接太平洋,物产近凌西印度。
  • “舳舻远接太平洋”:形容船只数量众多,延伸到太平洋。
  • “物产近凌西印度”:说明当地物产丰富,接近甚至超过西印度群岛的物产。
  1. 百年政教属西欧,眼见东邻势力侔。
  • “百年政教属西欧”:过去一百年的政治和宗教都归属于西欧。
  • “眼见东邻势力侔”:看到东方邻国的势力与西欧相当。
  1. 不特蛮酋齐屈膝,行看骄子亦低头。
  • “不特蛮酋齐屈膝”:不仅当地的少数民族领袖屈服,连骄傲的年轻人也会低头。
  • “行看骄子亦低头”:预计那些骄傲的年轻人也会低头。
  1. 廿纪移民新政策,共道南进尤宜北。
  • “廿纪移民新政策”:指过去的移民政策已经过时了。
  • “共道南进尤宜北”:普遍认为向南发展更为合适。
  1. 已敷文教暨南邦,又树声威震南国。
  • “已敷文教暨南邦”:已经普及了文化教育,使南方成为了一个文明之邦。
  • “又树声威震南国”:树立了声威,使南方的国家感到敬畏。
  1. 况闻启土辟山河,大半闽峤越隽多。
  • “况闻启土辟山河”:听说开辟了新的土地和河流。
  • “大半闽峤越隽多”:其中大部分是福建的山岭和广东的边远地区。
  1. 此去同文更同种,信知地利兼人和。
  • “此去同文更同种”:这次离别之后,我们将拥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
  • “信知地利兼人和”:相信这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利于和谐相处。
  1. 我歌南风送君去,一篇权作南征赋。
  • “我歌南风送君去”:我用南方的风来送别你。
  • “一篇权作南征赋”:这是一首权作《南征赋》的作品。

诗句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世界。通过描述鲲鹏的变化、海洋航行、物产丰富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