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翠尚疑滴,分宁书已无。
昔贤如可作,胜境又何殊。
涧水流琴筑,晴峦入画图。
平生瓣香意,落纸强追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赭山塔院时的感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游赭山塔院答袁重黎同年三首:这是诗的题目,表明这是作者为袁重黎所作的一首诗。
  2. 山翠尚疑滴:形容山峰苍翠欲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3. 分宁书已无:指唐代诗人李绅(字公垂)曾于公元835年任润州刺史,因得罪宦官牛僧孺被贬至湖州。这里用“分宁书已无”来形容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4. 昔贤如可作:昔日的贤人如果能再世,他们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5. 胜境又何殊:虽然历史变迁,但美景依旧,这种感受让人心旷神怡。
  6. 涧水流琴筑:形容山涧中的溪水潺潺,如同弹奏的琴声一般。
  7. 晴峦入画图:晴朗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8. 平生瓣香意:表示自己一直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9. 落纸强追摹:虽然文字难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最终还是尝试着将这份情感写下来。

译文:
山色如翠,恍若水滴般清新,而当年李绅的诗篇已不再流传。
那些昔日的贤人若能复生,是否能再续前缘?
尽管历经沧桑,这里的美景依旧让人陶醉。
山涧里的溪水潺潺,宛如琴声悠扬;晴朗的山峰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我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即使文字难以表达,我还是努力将其记录下来。

赏析:
这首诗以游赭山塔院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形容词,如“山翠尚疑滴”、“晴峦入画图”等,使得整首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