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急砧杵,吹堕空阶前。
征雁又南飞,秋人凉未眠。
【解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以“清宵”为题,描写的是秋夜砧杵声、雁阵南归、凉风未起、思家不寐的景象。
其一 谁家急砧杵,吹堕空阶前(注释)
“谁家”,指何处人家,即不知是谁人家。一说指天帝家。“急”,指急促。“杵”,捣衣的工具,用木制成,有长柄,一端实,一端空。“敲”,敲击。“吹”,此处为动词,意为“传来”。《礼记·乐记》说:“奏宫声,主人必闻;升降,必闻其音焉。”《汉书·律历志》说:“夫声者,所以立仪也。”这里借砧声和杵声,来表现诗人对征戍者的思念之情。“空阶”,空寂的台阶。杜甫《月夜》诗中也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之句,与本诗意境相近。
其二 征雁又南飞,秋人凉未眠(注释)
“征雁”,大雁。古人常以雁行排列来比喻书信的传递。“又”,再次。“南飞”,向南飞翔。“秋人”,泛指离家在外的人。《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刘秀即位后,曾诏告天下:“去冬寇贼不犯殊死城界,吏人不相侵犯,流亡者各归其家,朕甚嘉之,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若当夷灭者,若属故放纵而吏人杀之者,皆勿法。”可见秋天正是农忙季节,人们忙于生产劳动,所以“秋人”指的是农民。“凉未眠”,天气转凉,人不能入睡。这两句诗通过砧声、雁声的描写,渲染了深秋时节的凄清气氛;通过征雁南飞、秋人难寐的描写,表现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首句写砧杵声,次句写鸿雁南飞,第三句写寒意逼人,最后两句写自己难以成眠,思乡情切。这首诗写秋夜砧杵声、雁鸣声和自己的思绪。全诗构思新颖,情景交融。
诗的开头一句“谁家急砧杵”是全篇的发端,也是全篇的核心。“谁家”二字,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特定的对象——那在月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的“急”字。这突如其来的一声砧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打破了月下的宁静。然而这并非偶然,而是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作者的某种心情——一种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急”字还表明了这种心情是多么急切!紧接着,“吹落空阶前”一句,承上启下,进一步描绘了那种令人心碎的砧杵声。那砧声仿佛具有一种魔力似的,一阵阵传来,让人心碎。它不仅使人联想到了远方家人的劳苦,而且更使人心绪难耐,以至到了“空阶”的地步。这两句诗虽然只是写听到的,但已使人感到了它的分量。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听到的,那么后半部分就该写看到的了。然而,“征雁又南飞”一句,却出人意料地将视角引向了天际,从而让读者的视线由近及远,由听觉转向视觉。在这一句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些“又”字所标示的雁群。它们振翅高飞,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接着,我们看到了它们飞行的方向——“南”。“南”字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方位词,而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在诗人看来,雁群之所以如此急切南飞,是因为那里有一个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他们的家乡。于是,诗人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故乡——长安。“长安”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中国古都的代名词,也是无数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它自然具有了一种特殊含义。因此,当看到那南飞的雁群时,诗人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他开始想象着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这种美好的想象很快就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所打断。这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此刻所在的环境——深秋的夜晚。在这个季节里,农事最为繁忙,人们总是忙于田间地头的生产劳动。然而,由于战事的原因,许多农民都不能安心劳作,只能整日里望天长叹。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愁肠百结?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辗转反侧?于是,他终于忍不住发出了“秋人凉未眠”的长叹。这一句诗虽然只是写自己因思乡而难以入睡的心情,但却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它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又抒发了对战争造成的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意。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通过对砧声、雁鸣和秋风等景物的描绘,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同时,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寓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