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俗荒斋寄索居,傍人饥饱任粗疏。
佛灯光照朝磨剑,梵语声淆夜读书。
一榻臞禅僧自在,满窗明月客非初。
诗人死后魂难瞑,定把烦冤问太虚。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此诗首句“避俗荒斋寄索居”写诗人寄身于荒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次句“傍人饥饱任粗疏”写诗人在斋中过着粗疏简朴的生活。第三句“佛灯光照朝磨剑”,写诗人在斋中刻苦攻读。第四句“梵语声淆夜读书”,写诗人在斋中诵读佛法经文。第五句“一榻臞禅僧自在”,写诗人在斋中悠然自得地打坐修行。第六句“满窗明月客非初”,写诗人在斋中观赏皎洁的月色。最后一句“诗人死后魂难瞑”,写诗人在斋中度过了一生,临终前难以瞑目。

【答案】

译文:我隐居在荒斋,不问世事,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僧人在斋中勤奋学习,诵读佛法经文,我在斋中欣赏着窗外皎洁月光,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直到生命终止,也难以瞑目。

赏析:

本诗是诗人晚年退隐后所作。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自己隐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首句“避俗荒斋寄索居”,表明诗人隐居的目的。他不愿与世俗为伍,选择了一个僻静的处所,过起了隐居生活。“寄索居”三字说明他选择的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远离尘嚣。

第二句“傍人饥饱任粗疏”,写他在斋中过的是粗茶淡饭的生活。这两句诗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

第三句“佛灯光照朝磨剑”,写他在斋中刻苦攻读。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四句“梵语声淆夜读书”,写他在斋中诵读佛法经文。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在斋中的生活情趣。

末联:“诗人死后魂难瞑,定把烦冤问太虚”。诗人用“太虚”一词,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死归宿的疑问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