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真谷口远离尘,弘景白云只自亲。
岂有湖山同翠水,不劳舟楫问迷津。
一尊风雨时留客,近市烟霞可赠人。
遂使辽东老羁旅,常抛书卷过西邻。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写一幅山水风景画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为四组,每二句为一组,第一组是前两句,第二组是第三、四句,第三组是第五、六句,第四组是第七、八句。

“过蔚千荷庭饮”,点明题旨。过,经过;庭,庭院;饮,饮酒。此句的意思是:经过那荷花满布的庭院中,饮酒作乐。

“子真谷口远离尘,弘景白云只自亲。”子真,指陶潜;宏景,指谢灵运。陶潜与谢灵运都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们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喧嚣。

“岂有湖山同翠水,不劳舟楫问迷津。”这两句的意思是:难道只有湖山才能与碧水相伴?用不着驾一叶扁舟去探求迷失的路途。

“一尊风雨时留客,近市烟霞可赠人。”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遇上风雨交加,也常常留住客人;虽然近在市区,但那里有如烟似霞的美景,可以赠给别人。

“遂使辽东老羁旅,常抛书卷过西邻。”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终年飘泊在外,如同一个被流放的人;经常抛下书卷,走过邻居的门前。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庭院中饮酒作乐的情态。“过”字写出了诗人行走在庭院中的情形。而“饮”则表现出诗人在此畅饮的情景。“庭”字则表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是一处庭院。而“饮”字则表明了诗人正在此处畅饮。

颔联以陶渊明和王徽之为例,表明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曾经隐居于南山之下,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而王徽之则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曾经隐居于会稽郡的东山之下,过着隐居生活。

颈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以“岂有”二字开头,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望。他认为只有在湖山之间才能与碧水相伴,而不需要像谢灵运那样需要乘船去探求迷路的路途。同时,诗人还以“不劳”二字开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他并不认为寻找迷失的路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认为只需要在湖山之间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尾联则以自己的身世经历为鉴。诗人曾长期漂泊在外,就像一位被流放的人一样。因此,他常常会抛下书本,走过邻居家的门前,向他请教有关书籍方面的问题。

这首诗通过对一幅山水风景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通过引用陶渊明和王徽之的例子,进一步表达了这种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还以自身的身世经历为鉴,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句意流畅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