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至桓灵,气节竞相尚。
处士操权衡,贤愚尽倾向。
矜夸标俊厨,置身千仞上。
谁甘处卑污,侧目兴群谤。
党锢祸遂成,国脉因之丧。
岂若申屠生,与世不相抗。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汉祚至桓灵,气节竞相尚。处士操权衡,贤愚尽倾向”“矜夸标俊厨,置身千仞上”二句,意思是: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当政,朝政败坏,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奸臣当道,贤人被排斥,小人得志,社会风气也变得污浊不堪。“谁甘处卑污,侧目兴群谤。党锢祸遂成,国脉因之丧。岂若申屠生,与世不相抗”五句,意思是:有识之士不愿随波逐流,而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对抗那些丑恶的势力。最后两句,诗人认为,与其同流合污,不如保持自己的高洁。
全诗通过写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奸诈小人充斥朝廷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清正廉明的渴望之情。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当时朝政的腐败,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多用比喻、典故等手法,语言精练,富有文采。如“处士操权衡”,意为处士操持着衡量是非的标准;“矜夸标俊厨”,意为夸耀自己才能的人就像登在高处的厨房一样,等等。
参考答案:此诗为借古讽今之作。开头二句写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指出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是导致社会风气变坏的根本原因。“处士操权衡”三句,诗人认为,处在这种环境里的人,都把是非善恶标准放在一边,只关心个人的荣辱得失,从而造成贤人被排斥,小人得志的局面。“矜夸标俊厨”四句,进一步指出,那些自命不凡的势利之徒,更是把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他们的行为已经危害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岂若申屠生”,诗人借用春秋时期申屠公为太子少傅而不受俸禄的典故,说明他宁愿清贫也不苟同世俗、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与世不相抗”一句表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全诗通过写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奸诈小人充斥朝廷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清正廉明的渴望之情。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当时朝政的腐败,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多用比喻、典故等手法,语言精练,富有文采。如“处士操权衡”,意为处士操持着衡量是非的标准;“矜夸标俊厨”,意为夸耀自己才能的人就像登在高处的厨房一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