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风烟卷客旌,覃怀古道接漳衡。
雨余万木绿成海,战后新苔红上城。
四国金汤推健垒,连村刀剑误春耕。
眼前击楫波如砥,南下河流慨不平。

【解析】

本诗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王屋”指今河南济源一带,“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济源、温县一带。“万木”,泛指草木。这两句写从王屋道中远望,只见群山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旌旗卷起;再远望,只见古道蜿蜒,接漳河与衡州(今衡阳市)的北流。诗人描绘了一幅雄浑的中原风光图。“雨余”,点明时间,“万木绿成海”,写雨后景象,“战后新苔红上城”,点明战后之景,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中原山河的热爱之情。“四国金汤推健垒,连村刀剑误春耕。”这是诗人对中原人民饱受战乱的痛苦生活的同情之情。“击楫”,拍着船桨的动作,这里指感叹。这两句诗人用反衬手法,以中原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中原人民的深情厚义。

【答案】

译文:王屋山间云雾飘荡,客官的旗帜也随着风向飘扬;覃怀古道连接漳水和衡州,战火纷飞后新苔染红城池。

中原山河美丽如画,但战乱却让人痛心不已;中原百姓饱受战争苦难,而中原又怎能让百姓安生?我站在河边感慨万千。

赏析:

《怀庆道中》这首诗作于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当时作者任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这首诗是诗人在赴任途中所做。

首联先写旅途所见。“王屋”,即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烟”,指云雾,“客旗”即客店门前的旗帜。诗人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从远处看,群山连绵,烟雾弥漫,似乎一片旌旗飞扬;从近处看,山路崎岖,曲折蜿蜒,似一条大河奔涌向前。“覃怀”,地名,在今河南温县南,是古代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万木”,泛指草木。此联描写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渲染出一片肃穆、宁静的气氛。

颔联描写战后的景色。“雨余”,点明了时间是在雨后的早晨。“万木”,泛指草木。“雨过天晴,万物皆绿,万木皆青,犹如碧波荡漾的大海。”“战后”,指经过战争之后,诗人以“万木”代指百姓。这两句写雨后中原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颈联描写中原百姓的生活,“四国”,泛指四方,这里指黄河以北地区。“金汤”,比喻坚固的防线。“健垒”,“健”同“坚”,指坚固的堡垒。“刀剑”,指农具,这里暗指兵器。“春耕”,指农事活动。这两句写战乱之后百姓们生活困苦,他们不得不拿起兵器去耕种农田,过着艰难的生活。

尾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击楫”,拍着船桨的动作,表示决心。这两句写诗人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不禁想起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为国捐躯的情景,同时也想起了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如今他却只能站在河岸边感慨万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