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山楼秋月清,故人匹马向边城。
木兰东去瞻天近,莫作寻常出塞声。
诗句原文:
吹笛山楼秋月清,故人匹马向边城。
木兰东去瞻天近,莫作寻常出塞声。
注释解释:
- 吹笛山楼:指在一座山上的楼阁,常用于演奏音乐的地方。
- 秋月清:秋天的月亮格外明亮清澈。
- 故人:老朋友。
- 匹马:形容出行时骑着马,独自前行,不携带随从。
- 边城:靠近边境的城市或地区。
- 木兰东去:用木兰代指出征的士兵,东去意味着向西行进。
- 瞻天近:仰望天空,接近天际。
- 出塞声:发出的声音如同出塞(边疆)一般,可能指的是雄壮、激昂的声音。
白话译文:
在吹笛山楼,秋夜的月光异常清澈,一位老朋友骑着马前往边城。木兰正向东出发,她的目光直视着高悬的蓝天。请不要将这次出征的声音,与平常的出征混为一谈,它应该是一种豪迈而庄严的气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送别友人赴边关执行任务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别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鼓励。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谢维藩的《送王斗坪同年之榆林》是一首七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轶事典故: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一个轶事是这样的:谢维藩在送别友人王斗坪时,恰逢中秋时节,两人坐在山楼之上,观赏着皎洁的明月,吟咏着诗句。王斗坪感慨于即将踏上征途,而谢维藩则鼓励他不要因离别而感到悲伤,而是要有豪迈的气概,像英雄一样奔赴战场,为国家效力。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作品赏析鉴赏:
《送王斗坪同年之榆林》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象,以及友人出征时的豪情壮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