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雨气北山通,薄霭孤村霁色昽。
瓮霤窥天烟补隙,笕泉蓦涧木刳中。
云根漏日前峰幻,磴脊缘霄左担工。
剩有琴书余一束,年年泥爪认飞鸿。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杨慎的名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野风光。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释:
- 南山雨气北山通:描述的是南山的雨气与北山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候现象。这里的“通”表示连接、相通。
- 薄霭孤村霁色昽:薄雾笼罩着孤寂的村庄,天空中渐渐放晴。这里的“霁色”指的是晴朗的天空,“昽”是模糊不清的意思。
- 瓮霤窥天烟补隙:瓮形的屋檐(即漏斗状)从天空中俯瞰,仿佛能补上天中的裂缝。这里的“漏天”指的是通过屋顶缝隙透进的阳光。
- 笕泉蓦涧木刳中:笕泉在山涧旁流出,水流穿过树干形成洞穴。这里的“蓦涧”指的是突然流经的山涧。
- 云根漏日前峰幻:云层之上的山峰仿佛被云根穿透,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景象。这里的“云根”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 磴脊缘霄左担工:石阶上的山脊仿佛连接着天空,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这里的“缘霄”指的是接近天空。
- 剩有琴书余一束:尽管四周环境优美,但作者仍然保留着一些琴书作为纪念。这里的“琴书”指的是书籍和乐器。
- 年年泥爪认飞鸿:每年春天,作者都会看到归巢的鸟儿,它们用泥爪子沾满泥土,象征着归乡。这里的“泥爪”指的是鸟爪上沾满泥土。
-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通过对南山与北山的对比、薄雾与晴天的变化、漏天的光影效果等细节的描述,使得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诗中的“云根”、“水漏”、“笕泉”等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