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辟阃奥开藩篱,末流泛滥吁可𠹛。体制诡越遗絷羁,或乃丑拙兼斜欹。
方若画屋圆穿锥,俯趋鼠穴遗坦夷。刻画西子成戚施,古法渐邈谁复追。
此碑摹刻时代迟,朗若刮目黄金鎞。惟川有涘山有基,正谛在是奚外歧。
况今廿载兵尘驰,潢池盗弄烦鞭笞。啸聚妖丑藏魅魑,文选楼前劫火悲。
汉原秦畤多旌旗,朱门贵邸罗尊彝。亦复散佚随仆厮,深山陵谷安可知。
他时岁月随迁移,购此或亦千金赀。我闻岳庙临西陲,磶铭壁画镌厜㕒。
何时赤手携毡椎,搜剔榛莽穷险巇。或有铭碣前代垂,与此合卷装琉璃。
平生宿愿难遽期,侧身西望长嗟咨。

【注释】

1.重刻:重新刻制。西岳华山碑:指《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的,王羲之为西岳华山庙题写的《华岳庙碑》。西岳:指西岳华山。

2.竞辟:竞争开辟。阃奥:阃门,即内门,引申为藩篱。

3.末流:后继者。泛滥:泛滥无归。吁可𠹛(yī):叹息无可奈何。

4.诡:奇特。越:超越,此指超脱。遗絷羁:超脱了束缚与羁绊。丑拙:丑陋拙劣。斜欹(qī yí):倾斜不正。

5.方若:方圆如。画屋圆穿锥:比喻书法笔画圆润,像穿锥子一样。

6.俯趋:低头趋行。鼠穴:老鼠洞。遗坦夷:留下平坦的地方。

7.刻画:雕刻描绘。西子:即西施,古代美女。成戚施:成为丑女。

8.古法:古人之法。渐邈:逐渐远去。谁复追:谁再能追寻?

9.此碑摹刻时代迟:这碑的摹刻年代比较晚。朗若:明亮的样子。刮目金鎞(gān jīn qiú):用黄金做成的刮目金镜,比喻眼光锐利。

10.惟川有涘(sì):只有河流有岸边。山有基:山有根基。

11.文选楼前劫火悲:指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时,长安城被焚毁,杜甫在《哀江头》一诗中有“烽火连三月……白草黄云塞上秋”句。

12.散佚(yì):丢失。仆厮(féi shú):仆人,下人。

13.深山陵谷:指偏僻险阻的山林深处。安可知:怎么知道呢?

14.他时岁月随迁移:将来岁月会因迁移而不同。随迁移:随着变迁。

15.购此或亦千金赀(zi):如果买这个也许要花掉千金。或:或者;也。

16.他时:未来的时候。或:也。赤手携毡椎(chí tóu):形容准备充分,毫无顾虑。携:持、带。毡椎(chí tuó):毡毯槌子,一种捣衣工具。

17.磶(pín)铭壁画镌厑㕒(háo):刻在墙上的铭文和画,镌厑㕒:刻在上面。厑㕒(háo):刀剑等兵器上的装饰物。

18.平生宿愿难遽期:平生的心愿难以很快实现。侧身西望长嗟咨(zhī):我只好向西边张望长叹。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某年,在成都浣花溪畔,重游旧地,凭吊历史遗迹时所作。

开头四句:“竞辟阃奥开藩篱,末流泛滥吁可𠹛。体制诡越遗絷羁,或乃丑拙兼斜欹。”是写重刻华山庙碑的目的及意义。诗人在《石壕吏》中曾说“忆昔先帝巡幸日”,本篇又言“竞辟”,“末流泛滥”,可见作者对过去的历史十分关注。当时天下大乱,战祸频仍,人们盼望安定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因此诗人想通过重刻华山庙碑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愿,同时也希望以此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但事与愿违,末流泛滥,导致社会混乱,人民遭受灾难,对此诗人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满,并感叹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徒唤奈何而已。

中间四句:“方若画屋圆穿锥,俯趋鼠穴遗坦夷。刻画西子成戚施,古法渐邈谁复追?”是描写华山碑的形貌及其带来的影响。诗人以“方若画屋圆穿锥”比喻书法笔势圆劲而有力,“俯趋鼠穴遗坦夷”则形象地写出了碑面的文字笔画弯曲,使文字显得笨拙而不自然。“刻画西子成戚施”是说碑上的字仿照西施的样貌写成,而实际上西施的美是不需要刻意模仿的。“古法渐邈谁复追?”则是说这样的书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古人的水平,后人很难再达到这种高度。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这种书法的不满,认为其失去了书法艺术应有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六句:“此碑摹刻时代迟,朗若刮目黄金鎞。惟川有涘山有基,正谛在是奚外歧。况今廿载兵尘驰,潢池盗弄烦鞭笞。啸聚妖丑藏魅魑,文选楼前劫火悲。”是说华山碑的摹刻时代较晚,而且它的艺术水平并不高,只是一味模仿古人的字形罢了。然而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而现在却二十年战火纷飞,盗贼横行,人民生活困苦,令人不胜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华山碑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渴望安宁的心愿。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