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云深别有天,偶携僧侣此安禅。
数椽茅屋牵萝补,一枕寒松伴鹤眠。
习定每从岩腹内,生涯尽在钁头边。
山居寂寞无烦恼,火种刀耕效昔贤。

【注释】

古洞云深别有天:古洞很深,云雾缭绕,仿佛另是一个世界。

偶携僧侣此安禅:偶尔携带着僧侣到这里来安放心灵。

数椽茅屋牵萝补:几间茅屋用藤蔓修补。

一枕寒松伴鹤眠:睡在一个枕头上,周围是寒松伴着白鹤入梦。

习定常从岩腹内:修行打坐时常常在山岩的底部进行。

生涯尽在钁头边:生活就在身边,靠砍柴和耕作维生。

山居寂寞无烦恼:居住在山中,没有世俗的纷扰和烦心事。

火种刀耕效昔贤:用打火石取火,耕种山林,效仿过去的圣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于山水之间,与世隔绝,过着清苦的生活时的写照。全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修行、生活的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他追求精神自由,摆脱世俗纷扰的决心。

首句“古洞云深别有天”,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诗人通过“古洞”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这里的“天”并非指天空,而是更抽象的一种境界或氛围。

第二句“偶携僧侣此安禅”,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即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灵的平静和安宁。这种“安禅”并非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更是为了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数椽茅屋牵萝补”,“一枕寒松伴鹤眠”,则具体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这里,诗人用“数椽茅屋”和“寒松伴鹤眠”等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他简朴、清贫而又宁静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第三句“习定常从岩腹内”,则揭示了诗人修行的方式——即常在山岩的底部打坐修行。这种修行方式既体现了他对佛教修行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内心的关注。

最后一句“生涯尽在钁头边”,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结。这里的“钁头”是一种古代用来开垦土地的工具,象征着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农民辛苦付出的赞美和对勤劳精神的推崇。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农耕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隐居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风貌。诗人以山水为伴,以禅定为乐,远离尘嚣,寄情于山水之间,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追求和修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