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儿子从小缺乏良好的教养,生活在困苦中,甚至不能完成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最后,他在战争中被征召入伍,与家人分离,这让他更加感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助。
译文:
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诗中的主角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他从小就没有享受到正常的教育机会,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命运却对他并不宽容,他的父母因为某种原因被贬谪到边疆地区,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挫折,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疲倦。直到他回到家乡,才松了一口气。
战争再次降临。他又被迫参军入伍,与家人分离,这让他更加感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助。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儿子的深深同情和关爱,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