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年
这首诗的原文是: ``` 次儿栋代运北征, 我居辽东西,三月冰尚涸。 况涉漠北庭,草木萌未吐。 千里拥流沙,马嘶不敢渡。 朔风昼悲号,黄尘蔽欲暮。 所仗童仆亲,苦与乐相顾。 小心事长官,莫更逢其怒。 汝当少壮年,风霜非所虑。 所虑情性疏,未必谙世故。 出门尽荆榛,有罪孰肯恕。 岂乏老成人,药石语无误。 志不图封侯,图此骨肉聚。 安得柴桑翁,归来及早赋。 ``` 译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他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与王建、元稹并称“三俊”。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很大。 次儿栋代运北征 - “次儿”指作者的次子,即李益的儿子。 - “栋”指李益的弟弟李益。 - “代运北征”表示代替父亲去北方征战。 一龄父见背,无知人所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偶作》。 诗句解读: 1. 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 - 诛求: 指搜刮、征收。 - 吹毛须发: 形容做事非常细致。 - 名教: 古代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 置我曹: 放在我们这些人身上。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过分追求苛细的征敛行为感到不满,认为这种名教的做法与道德原则不符,暗示了诗人对于政治权力的批判态度。 2. 一死许人忘母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儿子从小缺乏良好的教养,生活在困苦中,甚至不能完成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最后,他在战争中被征召入伍,与家人分离,这让他更加感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助。 译文: 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注释】 曾罹:曾经。钩党:东汉时,窦武、邓彪等为党人,因遭宦官诬陷而被捕,后被宦官诛杀,称为“钩党”。自书:自己书写。国士:指国家重臣。深一死轻:为国家而死是轻的。受恩不报:得到皇帝的恩宠而没有报答皇帝的恩德,总虚生:白白地活着。椎髻(guī):古代妇女盘成的一种发式。晨突:清晨出门去劳动。病仆:生病的人。扶犁:扶起犁把,准备耕田。相劝:互相劝告。含哺鼓腹:口中含着食物,鼓着肚子
诗句释义 1. 津亭握手共离觞,匹马长征犯晓霜。 - 津亭: 指渡口或桥梁附近的小亭子,是离别的地方。 - 握手共离觞: 表示在离别时,两人紧握手,一饮而尽杯中酒,象征着不舍与祝福。 - 匹马长征: 独自骑马长途旅行,形容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犯晓霜: 早晨露水沾湿了霜气,描绘了清晨出发的情景。 2. 衰草连天风飒飒,冻云垂野日荒荒。 - 衰草: 形容草地枯黄,失去了生机
偶作 头童齿豁发星星,一路阳关不忍听。 注释:年轻时头发稀疏,牙齿参差不齐。一路上听着《阳关三叠》,内心不忍离去。译文:年轻时头发稀疏,牙齿参差不齐。一路上听着《阳关三叠》,内心不忍离去。 终是余生蒙雨露,几曾天意任雷霆。 注释:最终一生都在雨水和露水的滋润下度过,从未想过命运会像雷霆一样突然改变。译文:最终一生都在雨水和露水的滋润下度过,从未想过命运会像雷霆一样突然改变。 桂姜到老犹含辣
次儿栋代运北征 天子自统率军队,亲临边防至西域。 挥师百万大军,灭敌而回朝食。 转运军需物资出关中,士兵不苦饥色。 我沐浩荡恩泽,愿竭疆场之力。 马革裹尸是军人归宿,行将何所惧怕? 忽闻先慈病故,悲痛欲绝气息难续。 四体软如绵,性命悬于一线。 官符火速催逼,同伴促其前行。 有子立身旁,垂头哭泣。 长跪前致词,此行是儿子的责任。 女子巾帼也从军,须眉男子不及。 结束儒冠,弓刀亲自执持。 跃马疾行
天子方自将,临边极西域。 一挥百万师,灭此而朝食。 转饷出关中,士不苦饥色。 我沐浩荡恩,愿竭疆场力。 马革可裹尸,行行何所怵。 忽闻先慈讣,一恸气欲塞。 四体软如绵,性命在呼吸。 官符火速催,同伴相促逼。 有儿立身旁,垂头但哭泣。 长跪前致词,此行是儿职。 巾帼且从军,须眉宁弗及。 结束弃儒冠,弓刀亲自执。 跃马去无踪,路旁心恻恻。 望眼远莫穷,吞声独归宅
津亭握手共离觞,匹马长征犯晓霜。 衰草连天风飒飒,冻云垂野日荒荒。 频年作客雕双鬓,到处题诗挂一囊。 岁晚兔园霏雪满,多才司马正游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