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抹西涂迫半生,中年何故避声名。
才流百辈无餐饭,忽动慈悲不与争。

【注释】己卯:宋哲宗元祐六年。徂:往。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也泛指京城。百辈:众多之人。

【赏析】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丰三年(1080年)。诗人当时四十四岁,因遭党祸而谪居黄州。此诗即写于贬居黄州的第二年春天。这首诗是作者在黄州期间所创作的杂诗之一。诗人借“佛”语自解,说自己之所以不追求声名是因为已经过了壮年,而对名利的渴望又太强了,因而才避世隐居。

首句“东抹西涂迫半生”,意思是说,我在人世间奔波劳碌已度过了大半生的岁月。“抹”、“涂”是涂抹的意思。“东抹西涂”原为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中度过。“迫”字表明诗人对这种生活态度的不满和无奈,也透露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逃避。

第二句“中年何故避声名”,意思是说,为什么到了中年就回避声名呢?“中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往往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和对名誉地位的重视。同时,这也是诗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和总结。

第三句“才流百辈无餐饭”,意思是说,我的才华虽然出众,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就像那些没有饭吃的人一样。这里的“才流”是指才华横溢的人,而“百辈”则泛指众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被埋没、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悲哀之情。

最后一句“忽动慈悲不与争”,意思是忽然之间,我产生了慈悲之心,不再去争夺名利了。“忽动慈悲”是指诗人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对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而不是去争夺名利。“不与争”则表示不再去争取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而是选择了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名利的追求和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