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牒同日上,满车薏苡消秋烟。今年盛夏雨泽枯,桑林步祷临天衢。
诏下公车求谠直,请剑有人当陛呼。亚夫大胾胜赐玦,饱澍倾盆洗蒸热。
敢云不雨烹宏羊,无乃为霖期傅说。七月十月曾几时,风翻雨骤何相随。
天心倚伏殊有意,冰山毒雾空尔为。阴阳休咎关三府,人果回天天不怒。
吁嗟乎五风十雨何足奇,君不见侍郎之风相公雨。
大风行
四十五牒同日上,满车薏苡消秋烟。今年盛夏雨泽枯,桑林步祷临天衢。
译文:
大风行
四十五份公文在同一天上报,装满一车的薏苡被风吹散。今年盛夏雨水稀少,桑林中人们步行祈祷,希望上天保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风中行走的场景。首句“四十五牒同日上”,指的是四十五份公文在同一天上报。这可能是因为朝廷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需要迅速上报。次句“满车薏苡消秋烟”,描绘了秋风中,满载着薏苡的车子被风吹散的景象。这可能是因为风力太大,薏苡被吹得四处飘散。第三句“今年盛夏雨泽枯”,指出今年夏天雨水稀少,农作物枯萎。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异常,导致雨水不足。第四句“桑林步祷临天衢”,描绘了人们在桑林中步行祈祷的场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天气的变化感到担忧,希望通过祈祷来祈求上天保佑。
第二段:
诏下公车求谠直,请剑有人当陛呼。亚夫大胾胜赐玦,饱澍倾盆洗蒸热。
译文:
诏下公车求谠直,请剑有人当陛呼。亚夫大胾胜赐玦,饱澍倾盆洗蒸热。
赏析:
这一部分描述了诗人在公车中寻求直言的情况。首句“诏下公车求谠直”指的是皇帝下诏让公车中的官员们直言进谏。这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些政治问题,或者是为了纠正一些官员的错误行为。次句“请剑有人当陛呼”描绘了有一位官员拿着宝剑走上台阶,向皇帝请求直言。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直言才能帮助皇帝解决问题。第三句“亚夫大胾胜赐玦”可能是指一个名叫亚夫的人得到了一块玉璧作为奖赏。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行为非常出色,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尾句“饱澍倾盆洗蒸热”则描绘了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洗净了大地和万物的热气。这可能是因为这场大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天气。
第三段:
敢云不雨烹宏羊,无乃为霖期傅说。七月十月曾几时,风翻雨骤何相随。
译文:
敢云不雨烹宏羊,无乃为霖期傅说。七月十月曾几时,风翻雨骤何相随。
赏析:
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对天意的猜测。首句“敢云不雨烹宏羊”可能是指有人认为天空不应该下雨,而应该像炖煮羊肉一样将雨水烹煮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雨水带来的不便。次句“无乃为霖期傅说”可能是指他们认为这样的天气是上天安排的,就像傅说(商朝大臣)所做的事情一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天气是自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第三句“七月十月曾几时”则可能是诗人在感叹时间的流逝。这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而当前的天气却依然如此。尾句“风翻雨骤何相随”则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情景,让人感到既危险又美丽。这可能是因为在诗人眼中,这种天气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色。
第四段:
天心倚伏殊有意,冰山毒雾空尔为。阴阳休咎关三府,人果回天天不怒。
译文:
天心倚伏殊有意,冰山毒雾空尔为。阴阳休咎关三府,人果回天天不怒。
赏析:
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思考。首句“天心倚伏殊有意”可能是指天气的变化是有目的的,就像一个人的心思一样。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觉得天气的变化是有预谋的,而不是偶然的。次句“冰山毒雾空尔为”可能是指虽然天气变化无常,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觉得即使是最恶劣的天气也有它的原因,就像冰山和毒雾一样。第三句“阴阳休咎关三府”则可能是指阴阳之间的变化与三个官府有关。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觉得天气的变化与国家的治理有关,是国家大事的一部分。尾句“人果回天天不怒”则描绘了虽然天气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困扰,但是天并不因此而发怒。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觉得人们应该学会面对自然的变化,而不是抱怨天气不好。
这首诗通过对大风、雨泽、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同时,诗人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猜测和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